|
 |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旅游网 >> 旅游信息 >> 信息正文 |
[浙江]远征,去追寻那些红色记忆 |
|
|
扛起招展的红色大旗,满怀激扬的壮志豪情,上周五,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和团市委共同组织的杭州市青少年“红色之旅”开始了首次“远征”。从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嘉兴南湖,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古城南京,虽只有短短两天,但南湖革命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中山陵……这一个个在书本中熟悉却有些遥远的名字,在孩子们的追寻中逐渐变得真实而清晰。
镜头一:向“红船”敬一个队礼烟雨蒙蒙的嘉兴南湖边,下城区朝晖七区小学4年级(3)班的倪盛恺郑重地把自己的红领巾认真地系在了中共“一大”纪念船的桅杆上,“敬礼!”他和4位小伙伴一起,向“红船”敬上一个最标准的队礼。参观完“红船”,孩子们又在南湖边大树下采集了一些土壤,原来孩子们计划在这次旅程中,每到一处都采集些土壤,回去用这些“革命红土”在学校的操场上种一棵有纪念意义的“和平树”,“这是全校同学的心愿,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倪盛恺说。该校带队的吴国英校长表示,为了此次“红色之旅”,学校的孩子们都“煞费苦心”,叠小白花,折千纸鹤,让5个孩子作代表,献给雨花台的烈士和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
镜头二:小主持人做“现场报道”“同学们,我现在所在位置是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这里陈列着1927年至1949年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革命烈士……”雨花台烈士陵园内,上城区建兰中学初一年级的汪骁旸和周韵,一人拿着DV摄录,一人解说,做起了现场报道。儿时就在电视台当过小主持人的二人,如今是校电视台的骨干力量,两人商量好了,要利用自己的特长,见证这次“红色之旅”。“我们打算把这次活动拍成一部纪录片,以学生的视角,拍摄下革命先烈的足迹,让全校同学甚至全区的同学和我们一起感受行程中的一点一滴。”
镜头三:朗诵的精髓来自内心感动在一天的行程中积累着。到达南京当晚,各城区联手献上了一台专为“红色之旅”排演的联欢会。诗朗诵、大合唱、民乐合奏、革命小知识竞赛,不少节目都是孩子们精心改编甚至路上临时创作的。其中,江干区夏衍中学学生自创的配乐诗朗诵《十月的赞歌》赢得了小观众们的喝彩。“十月,唱一支给祖国母亲的恋歌,纷纷扬扬的思绪,如同一辆纺车,纺出十月那深沉的思索,纺出十月那苦涩、艰苦、欢跃、奋进的记忆。”创作者初二(3)班的戴多丽告诉记者,以前参加过不少演讲和朗诵,但这次让她更深刻地领会到,朗诵的精髓不是来自技巧,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
镜头四:小学生贝琳的眼睛湿润了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转塘小学五年级学生贝琳等人最意外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一位老爷爷的签名。贝琳眼睛红红地说:“我会好好珍藏爷爷的签名,牢记这段历史,学习革命先烈,受挫折时,学会坚强。”
据了解,73岁的佘子清老人是南京大屠杀这场历史性灾难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去年3月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至今,老人就坚持每星期的五六日在纪念馆做义工,用亲身经历感化震撼着每个参观者。佘老人说,他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他们是今后祖国的栋梁和希望,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就特别重要。现在自己也上了年纪,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学生尤其是学生们牢牢记住这段历史,“除了在纪念馆做义工,其余大部分时间我就在南京各大学讲课,每个礼拜时间都排得很满。”在纪念馆,西湖区十所中小学的30名学生重温了入队誓言,下城、拱墅、江干的同学们为死难者奉上了鲜花、蜡烛。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