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北欧)

丹麦王国(丹麦文:Kongeriget Danmark)是斯堪的纳维亚组成国家之一,位于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上及附近岛屿。南部就是德国,北部濒临大西洋北海和波罗的海。瑞典和挪威分别位于丹麦以北及西北方向,与丹麦隔海相望。丹麦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冷,大部分地区气候与我国相似。 丹麦的气候介于北欧和中欧之间,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大西洋吹来的西南风影响,丹麦气候冬暖夏凉,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不过15度至17度,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夏季气温有所升高,高时也达到30度左右。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约在0度上下。全年大部分时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空气潮湿。年降水量450750毫米,大致由西向东递减。全年有雨, 夏、秋两季较多。

美人鱼
  世界闻名的美人鱼铜像(丹麦语Den lille havfrue, 英语The Little Mermaid)座落在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海滨(Langelinie)。此铜像是丹麦雕刻家艾特瓦艾立克森(Edvard Eriksen)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塑造的。故事描写海王最小的女儿同人世间一位王子的爱情故事。铜像表现美人鱼坐在岸边的岩石上,目光凝视着大海,神态忧伤而美丽,表现了她对所爱恋的王子和海里亲人的思念。
  美人鱼雕像的设想源于新嘉士伯啤酒厂创始人卡尔雅可布森(Carl Jacobsen)。雅可布森在皇家剧院看完芭蕾舞剧《海的女儿》的首演后,忽发灵感,觉得安徒生的童话在艺术中已有芭蕾舞、音乐及油画等形式,惟独缺少一座雕像,于是产生了为美人鱼制作一座铜像的念头。于是,雅就同雕塑家艾立克森商量,并为此邀请艾观看了芭蕾舞剧《海的女儿》。艾从芭蕾舞剧中获得灵感,并构思了铜像的形态。当时有人传称,芭蕾舞剧的女主角艾伦帕丽丝(Ellen Price)是艾雕塑美人鱼的模特,另一说则称艾是以其妻子为模特铸成了这座美人鱼。美人鱼铜像从1913年在长堤海滨落成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她作为哥本哈根,甚至整个丹麦的象征,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不幸的是,铜像也如同童话故事一般,有着忧伤的经历:她曾先后在1964年、1984年和1998年遭受过砍头断臂的破坏,20039月又被人以炸药炸入海中。由于原作的模子仍然保存完好,每次都被修复如初。

  吉菲昂喷泉(Gefion

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是由吉菲昂女神扶犁挥鞭,驱使四头壮牛犁地组成的一组铜制雕塑。吉菲昂是北欧神话中的一位女神。相传古代瑞典有个叫戈尔弗(Gylfe)的国王,答应吉菲昂女神可以从瑞典国土上挖出一块土地,但只限时一昼夜,挖多少算多少。于是,吉菲昂女神就把她的四个儿子化为四头壮牛,用铜犁从瑞典挖走了一大块土地,并把它移到海上。从此,瑞典的国土上留下了一个维纳恩湖,而挖出来的土地就是现在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
  吉菲昂喷泉是根据这一神话传说,由丹麦雕塑家安诺斯蓬高铸造的哥市内最大铜铸塑像。整个雕塑共费时约十年,于1908年竣工并喷水。吉菲昂女神左手扶犁右手执鞭,驾驭着四条铜牛奋力耕犁。四条铜牛躬身抵角,顶力向前,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铜牛的鼻孔珠泉喷溅,凝成薄雾;铜犁后喷泉汹涌,水声震耳。主体喷泉共分三级,泉水逐级泛溢,汇成珠帘,形如垂瀑。雕塑台基的周围随着道路的坡度,用花岗石随坡延伸围成一泓水池,所有泉水汇集池内。水池两边各有一条铜铸巨蟒盘缠,左右两股喷泉,直冲群牛。整个雕塑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1959年郭沫若同志访问丹麦时,曾为哥本哈根景色写过一首诗,其中四郎岛(即西兰岛)上话牛耕泉水喷云海水平两句,描写的就是吉菲昂喷泉。

  阿美琳堡宫(Amalienborg)

位于哥本哈根东部的厄勒海峡之滨,是王室的主要宫殿,丹麦女王伉俪每年的大多数时光在这里度过。18世纪中叶,菲特烈五世将这块地皮赠送给丹麦的四大贵族,条件是他们必须在那里各建一座外观完全相同的宫殿,由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师尼古拉伊格维德设计,并要为国王铸塑一座骑马铜像。1754--1760年间,四座宫殿相继建成,总称阿美琳堡。四座建筑呈环状布局,形成了一个八边形广场。1768年,请法国雕塑家萨利制作的菲特烈五世国王铜像被安放在广场中央,丹宝隆洋行还用对华贸易赚取的钱为铜像修建了围栏。1794年,原王宫克里斯钦堡宫被大火焚毁,丹麦王宫从此移至阿美琳堡宫。阿美琳堡宫西侧是纪念奥尔登堡皇族统治丹麦300周年建立的大理石教堂
  克里斯钦堡宫(Christiansborg Slot

始建于17731775年间,是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六世为自己修建的宫殿。克里斯钦堡具有欧洲十八世纪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有着纤巧繁琐,装饰复杂的特点。1794年和1884年,克堡两次被大火所毁,至今在两座穹形石亭上仍能看到火烧的残迹。人们现在看到的克里斯钦堡宫是在19071928年重新修建起来的。自1849年起,克里斯钦堡宫开始用作国会场所。现在的克里斯钦堡宫是丹麦议会所在地,因此也称为议会大厦。此处,首相府、女王接受觐见用的大厅、丹麦最高法院都设在宫内,丹各部大臣在此也有各自的办公室。

玫瑰堡宫(王室珍宝馆)
  丹麦王室珍宝馆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玫瑰堡宫(ROSENBORG CASTLE)内,周边所处的国王花园闹中取静,环境优美。玫瑰堡宫系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四世于1606年起动工修建,1624年全部峻工。整座宫殿建筑风格以荷兰文艺复兴时期为主,落成后直至18世纪初一直作为丹麦王室的行宫,宫中有众多的来自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及亚洲地区的装饰品。1710年菲特烈堡宫建成以后,玫瑰堡宫逐渐成为王室成员存放私人财宝的储藏室。1849年丹建立君主立宪制后该宫收归国有。设于该宫内的王室珍宝馆主要收藏有丹麦历代王室的王冠、珠宝、权杖、佩剑、骑具等珍贵物品,其中不少珍品丹王室成员至今仍在重大典礼时佩用。该馆自1838年起对公众开放。
  丹历代国王与王室成员长期使用玫瑰堡作为行宫,因此玫瑰堡(ROSENBORG)一词也是丹麦王室的代称之一。丹王室后裔中不具有正式王室身份的贵族都有着玫瑰堡伯爵(Count of Rosenborg)的头衔。

菲特烈堡宫(Frederiksborg Slot

菲宫位于西兰岛北部小城希罗德(Hillerød)。其建筑群座落在湖水中的三个小岛上,四面湖光潋滟,景色美不胜收。菲宫始建于菲德烈二世国王(15591588年)时期的1560年。其子克里斯钦四世(15881648年)继位后,拆除了原有的部分建筑,并于16021625年对菲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菲宫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荷兰的建筑风格,是北欧现存的最显赫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并有丹麦的凡尔赛宫之称。1658年,瑞典军队进攻丹麦,将菲堡广场上的喷泉掳走,安放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Drottningholm公园。
   
菲宫为三边型建筑。北部和右翼是宫殿,左翼是教堂。在菲宫的西北角有一长廊,它跨越湖水把人们引入国王的接见大厅。自1671年至1840年间,丹历代国王都在菲宫教堂举行加冕典礼。1859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菲宫和宫内的大部分家俱,仅教堂幸免于难。1876年,热心于文化事业的嘉士伯啤酒厂创始人J.C.雅可布森为修复菲宫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修缮费,并提出把菲宫辟为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他的建议为王室所采纳。在修复过程中,骑士大厅等重要厅殿恢复了原状,其它的房间则根据博物馆的需要进行了修建。1878年,菲宫作为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完工,雅可布森聘请的一些著名画家为博物馆绘制了以丹麦历史为题材的油画。目前,该博物馆收藏了丹麦十六世纪以来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其中还包括大量著名人物的肖像画。博物馆每年的费用开支至今一直都由嘉士伯基金会提供。

    1995
11月,丹女王次子约阿希姆王子和亚历山德拉王妃在菲特烈堡宫的教堂举行了婚礼。亚生于中国香港,有1/4中国血统。2005年,王子夫妇正式离婚,女王授予亚历山德拉公主菲特烈堡女伯爵的称号。

克隆堡宫(Kronborg Slot
  克隆堡宫座落在西兰岛北部赫尔辛约(Helsingor)市的海边,与瑞典的赫尔辛堡市隔海相望。克隆堡宫意为皇冠之宫,始建于1574年,1585年竣工。当时修建此宫的主要目的是向经过厄勒海峡的过往船只收取通行税,宫殿用岩石砌成,是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克隆堡宫曾曾于1629年被焚毁,后修复。北欧七年战争期间,瑞典人于16581660年占领克隆堡,将宫内洗劫一空。现在宫内的陈设全是根据当时情况复制的。
   
该宫的四周有防御工事和炮台,到1922年克隆堡还被用作兵营。宫内有一地下工事设施,当时,从国王的卧室到地下工事有一条秘密暗道。遇有战事,情况吃紧时,国王可以直接从卧室通过暗道来到地下工事,并由此遁逃他处。在地下工事里有一座石雕像,名叫丹麦人霍尔格,他身穿戎装,抚剑坐睡。相传他是海盗时期的一名勇士,曾为丹麦立下丰功伟绩。后因丹麦无战事,故抚剑而睡。他之所以坐睡,是处于警戒状态,一旦丹麦遭人入侵,他即起身执剑卫国。克隆堡宫外院墙上有一块莎士比亚的纪念浮雕像。相传当年莎士比亚就是以这个城堡为背景写下了著名悲剧《哈姆莱特》。

菲登斯堡宫(Fredensborg Slot
  十八世纪初,为了纪念丹瑞(典)战争的结束,菲德烈四世国王(Frederik IV, 16991730年在位)于17191722年在Esrum湖畔兴建了菲登斯堡宫,直译为和平宫
  菲登斯堡宫雅致、开放,犹如一座宁静的农庄。从宫里可以看到丹麦第二大湖-Esrum湖的美丽风光。王宫花园以许多大理石雕塑和菩提树大道而闻名。

  菲登斯堡宫是丹麦王室的夏宫。每年的3月至10月,女王一家常来此消夏,7月份则通常到国外去休假。因此,7月份每天下午1点至5点,游人可以进入夏宫内部参观。约阿希姆王子和菲德列王储先后于1995年和2004年在菲登斯堡宫举行了婚礼庆典。

罗斯基勒大教堂
  罗斯基勒市座落于丹麦西兰岛中部。公元10世纪至15世纪,罗斯基勒是丹麦王国首都和政治、经济、宗教中心,是丹麦国王和罗斯基勒主教的驻地。1443年,丹麦国王迁都至哥本哈根。1536年宗教改革后,主教亦改驻哥城。1658年,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四世在与瑞典的战争中败北,被迫签订《罗斯基勒和约》,将南瑞典地区割让给瑞典。
  罗斯基勒大教堂始建于1084年,后几经焚毁重建。现教堂的大部分建于1213世纪,是北欧地区最早的红砖结构哥特式教堂;门廊与侧翼小礼拜堂建于19世纪。教堂各部分及其附属的皇家陵墓,分别修建于不同时期,为研究欧洲宗教建筑发展史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公元985年,丹麦首位国王蓝牙王哈罗德逝世,葬于罗斯基勒。自此以后,陆续有丹麦历代国王葬于罗斯基勒大教堂。15世纪,教堂正式成为丹麦皇家陵园。1995年,罗斯基勒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每年接待各国游客约12万人。

海盗船博物馆
  位于哥本哈根西36公里处,濒临风景优美的罗斯基尔海湾,是丹麦古都罗斯基尔市的著名旅游景点。1957年,两位潜水爱好者在罗斯基尔海湾发现一些木船残骸,后经考证为1000多年前丹海盗时期的遗物。在挖掘出的5条海盗船中,2条为战船、2条为商船,另外1条为渡船或渔船。1968年丹建成海盗博物馆,除展示这5条海盗船外,还经常举办一些同北欧海盗时期有关的展览。每到夏天,游人还可乘坐复制的海盗船在罗斯基尔海湾航行,并充当水手,领略1000多年前的海盗生活。

路易斯安娜博物馆(Louisiana Modern Art Museum
  在西兰岛北部,哥本哈根以北约二十公里处,座落着具有丹麦现代建筑风格的路易斯安娜博物馆。它始建于1958年,以收藏、展览现代艺术为主。博物馆濒临松德海峡,四周环境优美,其馆藏品主要为战后的一些现代艺术流派的作品,如眼镜蛇派(COBRA GROUP)、结构主义等。除了绘画和雕塑,展品还包括现代音乐、电影、戏剧和文学作品等。
   
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年都定期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展览,除了现代作品,也举办一些反映各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展览。1997221525,在这里举办了《人与神》-中国文物精品展,展出了近200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文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