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德国)

柏林位于中欧平原,施普雷河注入哈弗尔河口处,有750年历史,2000年成为德国的新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维尔河流经该市。柏林市也是德国十六个联州州之一,因此也称为柏林州,和汉堡、不来梅三个城市同为德国的城市州。古老而又美丽的德国首都——柏林早在13世纪时已成为贸易集镇,17世纪发展成为地方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是德国首都和最大城市。战后,东、西柏林分道扬镳、各自发展。1990年德国统一,柏林墙在这里倒塌,柏林结束了一个城市、两种制度的局面,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柏林扼东西欧交通要道,往北距离波罗的海、往南距离捷克均不到200千米。柏林经济、文化事业均非常发达。鸟瞰柏林,其周围被森林、湖泊、河流环抱,城市仿佛沉浸在一片绿色海洋中,施普雷河从南面缓缓流过市区。亚历山大广场电视塔,四周环以现代化的旅馆、商店、会议厅、教师会馆等大型建筑,气魄雄伟、造型美观。库尔费斯腾达姆商业街长3千米,商店、服饰店、画廊鳞次栉比。著名的菩提树街,是欧洲最著名的林荫大道。此外,用乳白色花岗岩筑成的勃兰登堡门、有800年历史的圣母教堂、市政厅、博物馆岛上的古老建筑群、水晶宫共和国宫、洪堡大学等亦十分著名。古老的夏洛特堡宫周围分布着埃及博物馆、古董博物馆、史前早期博物馆和应用美术馆等重要文化建筑,其内收藏着许多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古老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直侧建有八角形的新教堂。1957年落成的银色、屋顶呈蚌壳状的会议大厅是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柏林还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学术交流场所之一,有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电影节、还有音乐剧目巴黎圣母院和众多国际著名的展览和博物馆。

波茨坦广场

波茨坦广场位于Potsdamer Platz 10785 Berlin,是新柏林最有魅力的场所。其引人注目的建筑集餐馆、购物中心、剧院及电影院等于一身,使它不仅吸引着观光的游客,也吸引着柏林人经常到此一游。而以前的波茨坦广场只成为现在广场中的一小部分。

柏林墙倒塌之后,波茨坦广场曾是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1993年至1998年间,这里建起了戴姆勒·克莱斯勒区,其中有办公楼、商店、饭店、居民住房、餐馆以及Stella-音乐剧院和一个卡西诺赌场。22层高的德比斯大楼(debis-Haus)由累措·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其巨大宽阔的正厅内设有Jean Tinguely的机械雕塑"Meta-Maxi"。与其相连的是一家全景电影院和购物中心阿卡丹(Arkaden),内有各式商店,商品种类繁多。

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现在不仅是联邦议会的所在地,其屋顶的穹形圆顶也是最受欢迎的游览圣地,它不断更新的历史映射着自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各个侧面。

国会大厦建于18841894年,是保罗·瓦洛特在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为帝国议会建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由于当时威廉二世的反对,建筑上的铭文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被镶上的。 

    1918119日,议员菲利普·沙伊德曼通过国会大厦的窗口宣告共和国的成立。1933227日大厦失火,部分建筑被毁,失火原因不明。国会纵火案成为纳粹统治者迫害政界反对派人士的借口。

    二次大战中,大厦遭到严重毁坏。19611971年间,大厦按保罗·鲍姆加藤的设计方案重建。重建的国会大厦对建筑进行了简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厦圆顶部分。这座曾位于柏林墙边界上的大厦内曾办有德国历史问答展览。目前,该展览迁至德国大教堂中。东西德合并之后,德国联邦议会决定重新迁入国会大厦。1994年至1999年,诺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设计,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新建的穹形圆顶供人游览。1994年修复工程开始之前,国会大厦曾成为全欧洲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ChristoJeanne Claude包裹国会大厦。现在,曾让人争议一时的穹形圆顶已成为柏林城的新标志。

菩提树下大街

    这条柏林最繁华的林阴大道大约向东延伸1.5公里直到勃兰登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你右手边的俄罗斯大使馆(菩提树下大街63—65号),一幢斯大林时代的结婚蛋糕风格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街对面的画廊是老国家图书馆(Alte Staatsbib-liothek;菩提树下大街8号),自1661年建成以来,该馆收集了大量的藏品,其中包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活页乐谱原稿。旁边就是洪堡大学,最初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兄弟海因里希的宫殿,他华而不实的骑士雕像占据了大学外菩提树下大街一大片地方。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此学习,而爱因斯坦和格林兄弟都在这个学校大批杰出教员的名单上。

柏林墙遗址(东边画廊)

世界最大的露天画廊,位于柏林东火车站至奥伯鲍姆桥之间,绘画的载体是著名的柏林墙。1990928日,来自21个国家的180位艺术家在长达1316米的柏林墙上,创作了不同主题的绘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Dimitri Vrubel的《兄弟之吻》,Gunther Schaefer的《祖国》,Gerhard Lahr的《柏林-纽约》等。1991年,这段柏林墙被列为保护建筑。

    柏林墙:在东西德国分裂期间,柏林位于民主德国(东德),但其中一部分地区属于联邦德国(西德)。1961年修筑的柏林墙将当时的西柏林紧紧围住,使西柏林同柏林东部地区和整个东德地区隔离开来。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标志着两德统一进程的开始,也是冷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如今只有在很少的几处还能看到一些柏林墙的残迹。分离期间,彩色装饰画家和艺术家就有以墙代纸,在柏林墙西侧一面作画的传统。柏林墙倒塌后,一些著名的喷画艺术家在长期保留墙段的东侧一面作画,形成了今日的东边画廊。

御林广场(宪兵广场)

位于Gendarmenmarkt 10117 Berlin (Mitte) ,是欧洲最美的广场之一,是游客的必游之地。广场由德国大教堂,法国大教堂和音乐厅所环绕,美丽、和谐,令人流连忘返。

    广场从1688年开始由J.A Nering开辟建造,最初被称为菩提树广场,以后称作弗里德里希城广场或新广场。1736年至1782年,广场由军人所用,以此而得名御林广场1777年后,广场由Georg Christian Unger进行了整体统一的设计和扩建。二次大战期间,广场毁坏严重。在纪念科学院250周年的庆典之际,广场曾被改名为学院广场1991年,又恢复了御林广场的原名。

马格德堡(Magdeburg

马格德堡(Magdeburg)位于易北河畔,是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首府。原民主德国西部的专区。德国统一后成为萨克森-安哈特州的一部分。面积11526平方公里。人口125.9万(1983)。大部为平原,西南有哈茨山。气候温和,年降水量约500毫米;山区超过1000毫米。易北河由南向北流贯。工业以重型机械制造、钢铁、化学、食品加工等为主。南部有褐煤、钾盐开采。西部黑土带种植小麦、甜菜、饲料,其他地区种植黑麦、燕麦、马铃薯。畜牧业以饲养乳牛和猪为主。有稠密的铁路和公路网,易北河和中德运河通航。重要城市有马格德堡、哈尔伯施塔特、舍讷贝克、施滕达尔等。

科隆大教堂

    1996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报告上,根据文化遗产标准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人杰作,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建成,过七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们都吸收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原定计划。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基督教的力量和耐力。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然后在以后的几年内被完好的修复。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她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她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另有资料说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在希尔德博尔德遗址上修建的。 

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后,那时莱茵河和多瑙河是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但两河并不相连,其间无险可守,因此罗马人修筑了连接两河的长城。这座长城固然不能与中国的长城同日而语,但也连绵数百里,从法兰克福附近经过。于是人们在这里设置了驻军营地,这一带成为边境要塞。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这时军营圯毁,日渐荒芜,几乎被人遗忘,直到8世纪才再度兴起。 

    传说,一天拂晓,漫天大雾,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找不到向导,无法渡河。危急之中看见一只母鹿,朝水边走来,他注意看那鹿,果然,这只鹿涉水过河了,大军也随之过河,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筑一座城市,取名法兰克福,意思是法兰克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的渡口。

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人口125万,是德国的第3大城市。这里的人文荟萃,在保守的德国南部,算是自由主义气氛比较浓厚的都市。慕尼黑洋溢传统的欢乐气息,与前卫而且不断重建的柏林形成强烈对比,分别代表德国的不同面向。慕尼黑城里为数可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以及各种音乐、戏剧盛会,使得慕尼黑成为国际驰名的大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