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出发城市:
目的地:
根据线路编号查询
南京景点
南京市,战国时楚威王始置金陵邑、以为“王之地也”,简称“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写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中山陵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中山陵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陵墓坐北朝南,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 ,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广场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石牌坊
陵墓入口处是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
碑亭
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再进为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从牌坊开始,过碑亭,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都是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祭堂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
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刻有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
墓室
祭堂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
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孙中山的汉白玉灵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圆穴中。
此外,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环绕在陵墓周围,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中山陵东面1.5公里处。原称蒋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是梁武帝为安葬名僧宝访而建立的寺院。明朝建都南京后,选择龙盘虎踞的钟山西边为皇家陵园,明太祖就把寺庙迁到钟山东南麓。寺庙建成后,明太祖赐额“灵谷禅寺”。
寺内大雄宝殿供如来佛;大道觉堂供玄奘法师灵骨;观音宝阁供观音菩萨;还有弥勒殿、祖堂等建筑。古寺四周极富林泉野趣,古有“灵谷深松”之称,是寻幽探胜的佳境。
1928年至1935年在原寺址建成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国后改名此处为灵谷公园,但习惯上仍称灵谷寺。
公园大门是一座三拱门的门厅,上覆绿色琉璃瓦,两侧是红墙。中门上题“灵谷胜境”,两侧偏门各书“松声”、“泉涛”。大门正南有一个长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又称万工池,相传是明太祖调用万名军工挖掘而成。进大门,过雨道是无梁殿。
无梁殿
因供奉无量佛而得名。又因整座建筑全用砖石砌成,无梁无椽,故又称“无梁殿”。
该殿是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古建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均重修过,但主要结构始终未变。太平天国时,清军江南大营设此。殿内墙上书刻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还书刻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
无梁殿后是阵亡将士第一公墓,此墓连同位于东西各300 米处的 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与抗日阵亡将士1029名。
松风阁
弧形墓墙后是松风阁,建于几十级台阶之上,阁高10米,宽41.7米,九楹二层,外有回廊,四周红柱环绕,二楼为中空式,顶覆绿色琉璃瓦,蓝色邓演达墓披檐。 阁后甬道正中置宝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勋”四字。
灵谷塔
由松风阁向北约百米就是灵谷寺的标志性景点-灵谷塔,塔高66米,九层八面,底层直径14 米,顶层直径9米,为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1933年建成, 当时称阵亡将士纪念塔,俗称九层塔。
内有螺旋式台阶绕中心石柱而上,计252 级,每层均以蓝色琉璃瓦披檐,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 有石栏围护,供游人凭栏远眺。
雨花台
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组成。
近年来,新、复建了雨花阁、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方孝孺墓、辛亥革命人马冢、甘露井、曦园、怡苑、梅岗等20余处名胜古迹和楼台亭阁馆。
烈士陵园区
为城南制高点,天雨落花的故事即源出于此。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成了屠杀革命者的刑场,解放后,在这里兴建了烈士陵园。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烈士事迹陈列馆,凭吊人流长年不断。
古雨花台
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雨花阁,复建于1997年,座落在古雨花台遗址上。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尤其是城南雨花台一带寺庙林立。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岗设坛讲经说法,僧侣500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而不散,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为石,遂称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
北宋末年,雨花台始有建筑物,至晚清,在遗址上又建云光寺,后毁于兵燹。如今复建的雨花阁,阁叠三层,檐卷四重。内厅有巨幅云光法师说法瓷砖画,追寻雨花台历史源头。
外阁环以南郊名胜图,陈列文物古玩仿古器物。由著名书法家陈大羽、尉天池领衔的22位书法家书写的44条楹联条幅装点着楼台回廊。
最佳旅游时间:每年4月4日至5日是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缅怀日,而风景区在每年的9月底、10月初会举办中国南京雨花石艺术节,是人们出游的最好时节。
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景区内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狮子山原名卢龙山,高78米,周长2公里,有"狮岭雄观"之美誉,为金陵48景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在卢龙山大败陈友谅,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称帝后,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600年来虽有2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终因种种原因未建成。 阅江楼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阅江楼高52米,共7层(外观4层暗3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成为南京标志之一。 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
鸡鸣寺
在南京城北鸡鸣山东麓。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原名同泰寺,是梁武帝于527年创建的。原寺规模宏大,梁武帝四次在此“舍身”为僧,再让群臣用大笔钱为其“赎身”。后来寺遭雷击烧毁。历代屡建屡毁,几易其名。
现在鸡鸣寺内部分建筑,如观音楼、豁蒙楼和景阳楼等,为1981年重建。黑瓦黄墙,屋背镶珠,别具特色。1984年泰国赠送释迦牟尼和观音两铜像已供人鸡鸣寺,另有新塑观音应身像32尊。
鸡鸣寺内还有一口井。传说陈朝末代皇帝陈后主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隋兵攻破南京城,陈后主带着张丽华、孔贵嫔躲避在这口井里,后被隋兵搜捕。从此这口井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辱井”,又名胭脂井。
现有数十佛门女尼常住鸡鸣寺。它是我国东南沿海惟―一座尼庵。其处北临玄武湖,湖光山色,风景佳丽,是南京著名风景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