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平常老说街坊街坊,这是哪俩字啊,这词又是打哪来的呢?告诉您吧,这说的就是“牌坊”,也可以叫成“牌楼”,这俩是一码事儿。今儿就跟您聊聊这北京城里牌坊背后的故事……
乍一听“街坊”、“牌坊”,除了都有个“坊”字,很难把它俩往一块堆儿想。其实,这里边的学问大了,关系到牌坊的诞生。要是细跟您讲起来,那得从春秋战国时说起了,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干脆咱就从它初具规模之后跟您聊。
“坊”这个字是打唐朝那会儿兴起来的,是政府对老百姓家的一种封闭式的小区管理模式,就跟咱现在的小区一样。这一直流行到了宋朝,管理的也更规范了,在每条街的每个坊前都加了门,叫街坊门,就是两根柱子夹一扇门,这就是牌楼的早期版本了。“街坊”这词也就这么来了。
等到了元朝的时候,忽必烈独出心裁,给每个坊门还都起了名字,这标志性的地名提示牌儿就出现了。明、清的皇帝一看,前朝人把牌坊的功能都开发得差不多了,拿来就用,可着劲儿的在北京城里边盖,当成了装饰品。现如今在北京地界儿里能看见的牌坊,几乎都是明清那会儿留下来的,大大小小六十多座呐!
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现在,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牌坊是层出小有,分的类也特别的多。咱先按照牌楼的功能作用给您念叨念叨。说到牌楼的功能,这完全取决于它立在哪儿。立在寺庙前边,衙署前边,陵墓前边,桥两边及大街上的意思都不大一样。不过,数下边出场这位功能作用最全乎!
多功能牌楼:前门五牌楼
老北京人常说,“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这五牌楼就是那座多功能牌楼。怎么个多功能法呢,这句老话里基本上都告诉咱们了,听我给您解释解释。
九是阳数之极,搁这儿是个虚数,为的是显示前门楼子的高大雄伟。要真按照这九丈九算算,一丈大概有3米多,九-丈九还不到30米高呢。而实际上前门楼子是40多米高,是老北京城门里海拔最高的。因为它是北京内城的大门,古时候的人们还把内城看做是一个大型国家衙署,就是咱现在的政府机关。所以,在南边立这么个大牌楼,就是一个身份和职能的象征,这显着多气派,多高贵,多与众不同啊!在众多城门前边的牌楼里,这算是级别最高的了。有五个门洞,所以叫五牌楼,也有人叫它衙署牌楼。 这第二个功能是最显而易见的。这牌楼立在哪了?前门大街上,五牌楼就是这地方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过去人要是到这儿来,都不说去前门,说什么呀?去五牌楼!所以这儿也被人们约定俗成叫做五牌楼大街。
五牌楼的最后一个功能就是装饰性。装饰谁呢,三座桥!都叫正阳桥,就架在正阳门箭楼到五牌楼之间的护城河上。现如今咱们是没这个眼福了,这些桥早在解放前因修整马路而被拆了。后来这五牌楼也做了大手术,木头的柱子都换成了现在您看见的钢筋水泥柱了,为的就是持久耐用,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进行到底。
俗话说,“书要封面人要脸”,牌楼除了以上几个功能以为,它还能当门脸,也叫门脸牌楼,这项功能比较特殊,您只能开买卖的时候才可以用,干别的可不行。清朝的乾隆爷就特喜欢这个,就为这个还开了好几家店铺呢。
风水柱:门脸牌楼
门脸牌楼跟一般的牌楼长得不大一样,它比较苗条,细高挑儿,功能也比较单一,专门立在店铺前边的。明清的时候特流行这种门脸牌楼,尤其是清朝的乾隆爷贼喜欢,可能是他老人家经常微服私访,所以,他还特意在颐和园的苏州街开了这么一条皇家买卖街,成天里带着妃子到这儿来讨价还价,十多家店铺一水儿的全立的是门脸牌楼。
话说到这儿得问了,甭管是民间还是皇家,为什么做买卖的都喜欢用这门脸牌楼呢?关键就在于这柱子。这种牌楼的柱子都比楼顶高,您看出来了吗这叫冲天柱式牌楼,据说这也帆水柱,柱子越高的,就离天越近,说这样借着天力就能发财,真不知道谁想出来的点子。所以这商家都比着赛着看谁家的柱子高,发没发财咱就不知道了。
其实这柱子高有高的道理,但不是这么个解释法,实际作用就是为了打广告用的。您想啊,柱子越高,挂的广告标语、店铺幌子不就越多嘛,这样就能吸引客人的眼球,客人来的多了,生意自然就好了。所以,现在很多商家店铺也效仿着立门脸牌楼,立高柱子。您不如把心思都花在您家那商品的质量上,这比什么招都高。
牌楼的功能,刚才给您介绍了几种了,有起象征作用的,装饰作用的,还有能帮着招揽生意的,这几点还不是很完全。咱北京的牌楼发展到明清的时候,立的比较泛滥,有点成灾了,特多。所以,北京有好多地方起的地名都跟牌楼有关系,比如,一个叫四牌楼的地方,您知道是哪儿吗?
各管一段儿:西四牌楼
老北京有这么一句老话,“四牌楼的警察,各管一段儿”。之所以各管一段儿,是因为这地方太热闹了,商业闹市区,就是眼前西四这一亩三分地儿。解放前这儿盖了四个警楼,为的就是各管一个方向。那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热闹?跟牌楼又有什么关系昵?按照历代建城祖制的规定,在皇宫的东北角、西北角的十字路口要建热闹的市场,西四恰恰就是西北角的十字路口。明朝在这儿建了西市,顾名思义就是西边的市场。兴许是永乐皇帝朱棣觉得这还不够热闹,1420年的时候又在十字路口的四个方向各添了一座牌楼,南北牌楼的匾额上写着“大市街”,西边的叫“行义”,东边的叫“履仁”,后来人们就形象地管这儿叫西四牌楼了。
当年这地界儿全是买卖家、商家店铺,但热闹归热闹,并不太平。因为这儿是明朝的刑场,正所谓闹市杀人以做众,杀一儆百呗。那时候皇上一句“拉出午门斩首”,拉出去就是奔这儿来的。明朝的大太监刘瑾、比窦娥还冤的民族英雄于谦、袁崇焕都是在这儿问斩的,传说人头还挂在西边的牌楼上了呢。
不过这些都是老皇历了,刑场早就转行成了如今这条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了,四牌楼四五十年前也光荣下岗了。但值得庆幸的是,西四牌楼的这地名还跟五百多年前一样,没变!
一说到刑场,肯定有不少人都说菜市口不也是杀人的地方吗?没错,那是清朝的刑场。清朝人比较迷信,入关之后,他们按照东南西北以及四边的夹角一共八个方向,给北京城设了八个门,管西南角的宣武门叫死门,所以宣武门南边的菜市口也就这么名正言顺地成刑场了。
说完刑场,咱们言归正传,再说说寺庙前边的牌楼。说实话,北京寺庙前边的牌楼,完好无缺保存到今天的真没有几座。所以出于对它们的保护,这不,前不久就把一座牌楼请进博物馆里去了。
“两面派”:景德街牌楼
“两面派”这词,咱们经常形容一种人,当人一面,背人一面,反正不是什么好话。但我要是说有这么一座牌楼也是“两面派”,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这牌楼就在首都博物馆,就是一楼大厅里的这座景德街牌楼。之所以说它是“两面派”,就是因为它两边颜色不一样。您往这看,外边是新刷的漆,而里边还保持着当年的本色。到底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
它老人家的岁数可是不小喽,是明朝嘉靖皇帝1531年立在历代帝王庙门前的,算算到今天都已经四百七十多岁了,但是它这四百七十多年的日子过的可并不舒坦。
起初这牌楼建在历代帝王庙前边的马路上,东西各一座,为了凸显帝王庙的尊贵与皇家气派。您想啊,历代帝王都供奉在这里边,老老少少一百六十多位呐,所以这牌楼立得特打眼,离着八丈远就能看见,时刻警醒着人们,这是重地,平民老百姓不能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