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召力源自质量面对冲击不言放弃依然推陈出新
照相最初只是怀着猎奇之心的外国人记录异域风情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今天在旅行中热衷于记录异域风情一样。清末的中国人怀着极大的恐惧面对陌生的镜头,他们以为,随着“咔嚓”一声的响起和一团白烟的腾空,他们的灵魂也会被那小盒子摄取了去,然后身体变成一具空壳。
然而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有幸得到成像相片的人转而欣喜,因为岁月与记忆都可定格于那一刻。从恐惧到欣然接受,照相术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
在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照片上,女主角的身份呈现出了有趣的两极分化,或者是有最高地位的统治者,如慈禧太后和王公贵族的夫人,或者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因为在那个时代唯有她们不惮于在镜头前搔首弄姿,她们,也就成了大北照相馆最早的一批顾客。
令柯达公司惊奇的百年转机
1921年,大北照相馆在石头胡同开张。开业之初,只有一间门脸的二层楼和四五间平房、三个徒弟,设备也只有一架老式镜箱。周围“八大胡同”的“姑娘们”成了大北初期的主要顾客。据说,大北的门面扩张也和这些“姑娘们”有关。精明的创办者赵雁臣一直想将门脸后的小院买来,扩大营业面积,无奈主人不卖也不走。赵雁臣就在房顶上搭起一个棚子做化妆间,妓女的高跟鞋每天在头顶上踏得噔噔响,房主人又气又恼,终于不堪忍受羞辱而离开。
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北的规模和名声已经在北京城内数一数二了。13岁就进大北当学徒的王作宏老人回忆那时大北的客厅,“有100多平方米,瓷砖铺地,四周挨墙放了一排椅子,都是花梨木或紫檀木的”。有人不服气,就在石头胡同的南口开了一家“振大”,结果却未能如愿“镇住大北”。
大北的独占鳌头,不只因其经营上的策略,其硬件方面的先进才是根本。至今仍让大北维持“独尊”地位的转机团体照在那时已经开始,赵雁臣不惜重金购买了柯达公司生产的转机设备拍摄团体照。数十年后,柯达公司来大北洽谈业务,震惊于大北所摄团体照的质量,并好奇地问起他们所使用的相机是哪里生产的。大北时任经理回答:“柯达公司,20世纪20年代生产。”直到今天,仍有几架与大北同龄的转机在使用中。
革命时代掀起的照相热潮
对有些老字号来说是“劫难”的公私合营和“文革”,对大北来说却是发展的契机。被接收成为国营企业后,大北迂址到了最为繁华的前门大街上,从此摆脱了当年小胡同里的局促。解放前的“十大照相馆”,这时只剩下大北一枝独秀。大北门前常常人满为患,王作宏说,节假日时,经常是中午去排了号,等到下午六七点钟还没轮到拍照。那时候拍照类似一项奢侈活动,全家都要穿上最好的衣服,严阵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