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北京总的排水系统仍呈现出水往东南流的自然态势。城里的生活区也因势利导。挖掘了许多人工排水沟渠和涵洞,导人大河大渠最终流向渤海湾。
城市的排水量直接取决于用水量,而用水量又与人口密切相关。北京历史上的人口数量虽有过波动,但总的形势是呈递进式增长。3000多年前的北京人口没有资料证明,肯定不会太多。汉初,北京地区的2万户总共7万人。三国后期,曹操统一了北方大片土地,将大量人口迁进北京,人口数量增加很多,东汉末年,人口猛增到15—16万人。唐朝初年,许多少数民族归附大唐,唐幽州城人口急剧增加到37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60人。
这个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基本是纯自然形态,随意取水用水,随意排放下水,就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也只是挖些简单的沟渠随意排放。
辽南京时,据《契丹国志》记载有“户口三十万”。按每户4人计,估计有120万人,这是整个南京道的人数,按比例计算,南京城的城市人口也就是十几万人。金代的中都城人口比辽代有了较大的增加,据有关资料估算,城市可能有40—50万人口,城市规模也有了相应扩大。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修建新的城垣时,在城墙下预留水关涵洞,进水水关应留在北城和西城,排水水关应修建在南城墙和东城墙下。1990年在右安门外玉林小区施工时,人们在南城墙下发现了一个基底保存完好的水关,大约位于金代中都城南城的丰宜门与景风门之间,水关遗址全长43.4米,通水涵洞长21.35米,主水道宽7.7米,内外两端修成喇叭状,北入水口宽11.4米,南出水口宽12.8米,底部过水面距地面高5.6米。水关整体结构为木石结构,最底层基础密栽木桩,木桩之间用碎石及沙石夯实,木桩上放置排列整齐的衬石枋,枋石用木银锭榫连接,整体结构非常牢固。中都城上水源由城西的西湖(莲花池)引入城,在东南部排到城外的护城河。今天的凉水河西段即昔日的南护城河旧址。金中都城的建设,比辽南京城更加规整,城外挖有宽大的护城濠,既用于保卫中都的安全,又可以排泄城内的积水。城内划分为62个坊,各坊巷都有排水沟渠,沟渠的水通过城下水关流向东南部的护城濠,护城濠的水流向通州方向,最后流入渤海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