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小的人乍一听“鬼街”这个名字,免不了要出几滴冷汗,落荒而逃。可是若真的到了鬼街,却管保你连一步都挪不开,不是跑不动,而是不想跑。
夜深沉,沉睡的北京城发出匀净的呼吸声,然而总有些不安分的因子活跃在这座大城市的边边角角。“鬼街”无疑就是那些不乖的因子中的一个。
午夜过后,从东直门选一个角度向西放眼望去,只见远处红色冲天,如果你足够大胆的话,就可以将步子向前推进,直至来到一条街前。那是一条不很长的街,两边垂满了红色灯笼,远远看去,整整一条街便覆在了浓墨重彩的灯影之中。风顺着灯影的间隙穿梭,灯笼就左右不住地摇摆,热腾腾的雾气从小店里飘出来,散得满街都是。
而就在这幢幢的灯影之中,更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从那条街过来,蛮横地将你往街道深处拽去。那是——鱼虾的鲜味、火锅的辣味、烤肉的香味…… 最近几年,有人觉得“鬼街”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很雅观,于是由政府出面,将其更名为“簋街”。簋是中国古代一种圆口两耳的食物容器,一条街以簋命名,大概是把整个街道当成一个饭盒了吧?形象倒是形象,但簋毕竟是几千前用的东西, 能读出它正确音的人如今也没有几个,所以饕餮们对这个新名字很不买账,依然叫它“鬼街”。
“鬼街”的历史并不很长,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还是一条僻静的小马路。遇到下雨,污水横流。路两旁除了一家馒头铺、一家豆腐坊和三家类似于小饭馆的食堂外,便是清一色的后沿墙。
这条街上仅有的几家小饭馆日出而作,入夜而息,招牌菜也只有羊蝎子和家常菜几样,和京城的其他地方没有任何区别,所以来的人也就寥寥。有一位精明的店主某一天打烊的时候突然临时改变主意,依旧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亮了一晚上:左邻右舍受到感染,也都在自家的门口点起了长明灯。从那时开始,这条街的灯火就没有再熄灭过,而且越烧越旺。
这些灯火果然吸引了那些在京城四处漂游的孤男寡女,那些夜猫子们扣开了小饭馆的门,在吃吃喝喝之余惊叹道:“原来京城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他们于是呼朋唤友,频繁地照顾这里的生意。一般来说,活广告的效果是最理想的,在那些夜猫子们不遗余力的宣传和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东直门有一个半夜三更还可以吃东西的地方,东直门外一条街的名声于是不胫而走。
生意人天生有预测商机的本事,他们一见这条街生意日渐兴隆,于是纷纷扎堆在这里开起了小饭馆,小饭馆一多,就产生了规模效应,新东安的爆肚、隆福寺的小吃等北京名吃都来此报到,这条街自然是站在风口吹喇叭——声名远扬了。
如果“鬼街”只卖北京本地菜的话,也许它的名字应该叫“北京小吃一条街一什么的,但是四川火锅店的加盟使它的格局又发生了改变。川菜是一种非常霸道的地方菜,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必然有川菜馆。在东直门外渐成规模的菜馆密集地带,川人自然也要来插一脚。于是,成片的火锅店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并喧宾夺主,成了这条街上的老大。
如今“鬼街”上有小饭馆近两百家,“麻辣小龙虾”、“花家菜”和“羊蝎子”等已经成了“鬼街”的招牌。如今“鬼街”每天的龙虾消耗量大约相当于全北京总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厉害吧! “鬼街”龙虾专门由湖北监利、安徽芜湖两地提供,肉质肥厚鲜嫩,口感清新香醇。近年来,每年夏天这里都会举办麻辣小龙虾节,这几乎成了一个传统。而“花家菜”则是新京派菜系的时尚引导者,“鱼头泡饼”等经典菜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找个好天气,邀上三五食侣,循着灯火走入“鬼街”,围坐于沸腾的火锅四周,将绿色菜蔬或者猪脑牛肚之类的东西丢入锅中,看着它们在一片红色中翻腾。锅子里的红色、每个人脸上的红色、外面灯笼的红色,搅和在一起,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入夜时分,循规蹈矩的北京城沉入了睡梦中,“鬼街”的喧闹才正式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