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士:“一二·九”运动一年之后的1936年冬,在斯诺夫妇的往宅附近发生了一件神秘的谋杀案。住在斯诺家隔壁的是一个叫魏纳尔的英国工程师,他有一个女儿在天津读书,赶上过圣诞节她从天津回北平过节,一天清早她在附近的墓地林中被人暗杀了,根本不像谋财害命。海伦怀疑是国民党特务或是日本人干的,因为这个女孩是骑自行车时被杀的,而海伦是这一带惟一的一个外国女人,而且也是经常骑自行车往来出入,所以她认为:如果不是错把这个女孩子当做她给杀了,至少也是想借杀女孩对她和斯诺进行恐吓,逼他们早点离开中国。因为这时他们已经是日本人和国民党的眼中钉了。
老田:别看这事儿挺吓人的,很多朋友也劝他们早点儿搬走,可海伦一点儿也不怕,她还灵感大发,想把这件事传奇化,写成一篇《狐楼附近的一座鬼屋》的散文。海伦的浪漫与激情还表现在她对丈夫事业的全力支持上,特别是在斯诺为毛泽东拍的那张戎装照片的事儿上,她有独特的贡献。
胡博士:那是1936年10月下旬,当斯诺带着几十本笔记、日记本、纪录影片和三十多个胶卷悄然回到北平后,海伦顾不得与丈夫共享久别重逢后的幸福与喜悦,十分钟后就坐上洋车从住处直奔了东交民巷德国人哈同开的照像馆,把丈夫从延安带回的三十多个胶卷进行冲洗,然后又秘密取回。海伦看到斯诺为毛泽东拍的那张戎装像后,对丈夫惊赞道:“你冒险去苏区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为了这张照片也是值得的。”
老田:海伦确实很有眼力。1936年11月,在上海出版的美国《密勒氏评论报》刊登了这张照片。从此,毛泽东神采奕奕的风采传遍全中国,传到了海外。而这张经典照片以后几十年经久不衰。永载史册。
胡博士:就在斯诺去过延安之后,1937年4月,海伦也历经磨难到了陕北苏区,采访四个月,还亲手把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那张穿着红军戎装的像片交到毛的手上。毛泽东端祥着照片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这个一向不修边幅的人会有这样的尊容,感谢斯诺同志。”
老田:据当年和斯诺夫妇有密切交往的老中共党员郭达同志讲,海伦是一个个性很强,非常热情的人,她性格比较急躁,且嫉恶如仇,同沉着含蓄的埃德加恰好成个对照。海伦曾说,他们两人是个“双人工作队”,彼此完全独立,但又互相补充,他们的这种“婚配结合的力量,是互相竭力支持和不断活动所形成的。它不只是一种加了一倍的,而是加了许多倍的力量”。埃德加·斯诺也说:“海伦富有想像力,是我的工作的忠实合作者兼评论者,可是她那固执的叨叨不停的议论,常常使我感到很烦恼。”郭达说:“这种情况我是有所目睹的。两人终于在1949年分手,可能是因为彼此性格太不相同的缘故吧。”
胡博士:海伦·福斯特·斯诺是通过美国外交业务的考试,于1931年来到中国,在上海和斯诺结识的。当时她是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一个办事员,兼任美国西雅图斯克里普斯·堪菲尔德报联盟的通讯员。她当年曾和斯诺一块儿去无锡访问过中国头号资本家荣氏兄弟。两人经过两年恋爱,于1932年圣诞节在东京结婚。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已于1997年1月11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福勒养老院溘然长逝了,享年九十岁。
老田:秋瑾有两句诗说得好:“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1991年9月,海伦获中国政府颁发的“理解与友谊”首届国际文学奖。1996年6月,她又获中国政府授予的“友谊使者”荣誉称号,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