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自辽金开始,在城外的护城濠上都架有渡河桥,因历史久远,除了金代皇城正门外的龙津桥外,其他桥梁史料记载甚少。元代的大都城外有护城河,11座城门外河上都架有桥梁,但因早已毁之不见,人们也谈及甚少。
北京人对明清两代的城门非常熟悉,人们常说的“里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内城9座城门,外城7座城门,皇城4座城门,再加上宫城紫禁城外的4个城门,共计24座城门。除皇城没有护城河桥外,内外大城和紫禁城的城门外都有护城河桥。内城的9座城门桥为.安定门桥、德胜门桥、西直门桥、阜成门桥、宣武门桥、正阳门桥、崇文门桥、朝阳门桥、东直门桥。外城的7座城门桥为:永定门桥、左安门桥、广渠门桥、东便门桥,西便门桥、广安门桥、右安门桥。紫禁城的城门桥都架设在筒子河上,分别是:东华门桥、神武门桥、西华门桥,因午门外没有桥,所以紫禁城只有三座护城河桥。明清皇城外没有专门的护城河,东安门外的东安门桥和地安门外的地安门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桥,而是架设在通惠河故道上的两座桥梁。北京大城城门外的桥主要是从军事防守意义上架设的,起初都是木吊桥,后来才改为石拱桥。现在二环路上有许多公交站以门字命名,即原来的城门名,内城只剩北护城河一面,外城护城河基本完整,新的立交桥代替了部分旧的城门桥,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我们也期盼不久的将来真正恢复碧水绕京城的优美画面。
公园里的丽桥倩影
北京保留下来的历代皇家园林很多,这些园子里水系纵横,丽桥倩影随处可见,成为今天游人驻足留影的好地方。最为著名的桥有:
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如果你登上颐和园的佛香阁回头向南眺望,碧蓝的昆明湖上有一组特殊的景区似乎飘在水面上,把湖中心的蓬莱岛和东岸的廓如亭牵在一起的就是十七孔桥。那乳白色的桥身设计精巧、舒展大方,桥全长150米,宽8米。高高拱起的桥身下有十七个桥孔,中孔最大,两边依次渐小,桥南侧的孔券上方镌刻着“修炼凌波”四个字,北面拱券上方镌刻着“灵鼍偃月”四个字。桥柱上雕刻着544个神态各异的小石狮子,这些活灵活现的小狮子为后人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
绣漪桥和御带桥:如果十七孔桥是颐和园里最长的桥,那么这两座桥就是颐和园里最高的两座桥了。它们都是用汉白玉精心砌筑而成。那高高的拱券飞架在蓝天碧水之间,让人平添无限的遐想,当年慈禧太后乘船去往玉泉山就是从这两座桥下通过的。如果说御带桥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那昆明湖南端的绣漪桥就是艺术品里的珍品。因为桥北侧有京城水系的控水闸,它直接决定着护城河与皇宫里的用水量。现在京密引水渠的水道已经与昆明湖分道管理,控水闸移到了绣漪桥南侧,春天水清而浅时,仍可在桥北侧见到当年的旧闸口。
西堤六桥:在昆明湖上,有一道连接南北两岸的西堤,是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堤上的六桥也是仿苏堤六桥建造的。六桥由北而南分别是界湖桥、豳风桥、御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桥建筑结构不同,风格迥异,界湖桥桥身平直,桥下三个方孔,御带桥为全石结构的高拱桥、豳风桥、镜桥、练桥和柳桥都是亭桥结合的亭桥。这一组亭、桥、堤结合的优美建筑,不仅丰富了昆明湖的景观层次,也为游人增添了一处好路线。西堤与西山的优美组合,给人以远无边际的深广之感。
北海公园的堆云积翠桥:坐落在北海公园白塔山下,为南北走向,该桥全长82米,宽7米,桥面微曲,桥下三孔券洞,桥上两侧有白玉石栏杆和48根望柱。桥两端各有一座四柱三间的木牌坊,坊宽14.1米,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枋额饰以鲜艳的和玺彩绘,北端的枋额上书有“堆云”,南端的枋额上有“积翠”二字,所以称为“堆云积翠桥”。两端的牌坊外侧各有两只石狮子,南端的石狮子面向团城,北端的狮子头正好面向永安寺正门,所以形成了—旬有趣的北京俗语:“永安寺的狮子——头冲里”。
金鳌玉炼桥:在美丽的北海与中海之间,有一座东西向的大桥把浩淼的水面分成南北两半,这就是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的金鳌玉炼桥。
元代时,今天的团城是孤立于太液池水中的一个小岛,小岛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木桥。明代时,随着水面的缩小,团城变成一个半岛,于是就将东边的木桥拆除,弘治二年又把西边的木桥改建为石桥,桥东西两端各建有一座木牌坊,西牌坊上书写“金鳌”,东牌坊上书写“玉炼”,鳌为海里的大龟,虫东为天上的虹。此桥因此而得名。经后来测量,桥长117.58米,宽9.48米,桥下九孔圆形孔券。1933年将牌坊又改建为混凝土结构,解放后,为了适应迅速增加的车流量,1956年拆除了东西两端的牌坊,将大桥改名为北海大桥。
其他地方的桥:据明清两代的不完全统计,北京历史上叫得上名字的桥就不下200多座。有些桥是架设在较大河道上的,如前门外的三里河桥和阜成门外的三里河桥。前门外的三里河桥位于原珠市口大街中部,2001年在两广大街施工中发现了古桥部分建筑体,桥北不远处是铁山寺。据文献记载,铁山寺里曾伫立着《重修山里河桥记》碑,如今寺尚完存,但碑文却无处找寻。建国门附近的泡子河桥和白桥是架设在通惠河故道上,西城区的铁平章桥、马市桥、太平桥、西单的甘石桥和厂桥等都是架设在古金水桥上。有些桥是架在小河沟上的,如景山西侧的白石桥和板桥,什刹海西边的三座桥、李广桥,宣武区的虎坊桥、达智桥、臧家桥等。也有些桥与河道毫无关系,只是架设在门前排水沟上的小便桥,如东城区的几座板桥、万历桥、康熙桥、三道桥,还有鼎鼎有名的北新桥,鼓楼大街的大石桥和小石桥等。南城的永安桥、天桥、红桥等其实也是架设在排水沟(龙须沟)上的普通桥梁。
正阳门外的天桥虽然也是架在这条龙须沟上,因它位于天子脚下,所以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价。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及孟夏(夏季首月),皇帝要到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祈雨仪式,皇家的人马车轿都要从天桥上通过。从此这座长8米、宽5米的白色玉石桥身份高贵起来,平时中间的石桥不准常人使用,百姓们只能从两边的木桥上通行。有了天桥,就有了天桥文化,从而大大充实了宣南文化的底蕴,就更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北京传统文化。
另外后海北岸和安外小黄庄的甘水桥实际上为泔水桥,都是很小的便桥。
北京城内外作为地名保存下来的桥还有很多,可以参见笔者在《北京的桥》一书中做的详细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