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巩义宋陵
●身为中国最大的皇陵,为何却鲜有人知
●皇帝的尸骨遭掘弃,皇陵为何没落千年
●打造旅游立省的文化支点,优势在哪儿
秦陵、唐乾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提起这些皇家陵园,国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地处中原巩义市、身为中国最大皇陵的宋陵,不但埋葬着赵匡胤、赵光义等七位北宋帝王,还埋葬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寇准、包拯、杨六郎等功臣明勋,却鲜有人知。
同为皇陵,差距之大让人唏嘘。面对这种局面,我省做出决策——把北宋皇陵打造成旅游立省的文化支点。北宋皇陵为什么鲜有人知?把它打造成旅游立省的文化支点,优势在哪儿?又将采取哪些措施?
【现状】荒野中陵墓经受风雨蚕食
松涛阵阵,细雨霏霏;石像无语,苍凉肃穆。巩义市芝田镇东北2.5公里的蔡庄北岭上,一座高达15米的陵丘已被没膝深的野草包围,陵丘下面,安睡着北宋王朝的第三代帝王——宋真宗赵恒。“这就是永定陵。”昨天下午,研究宋陵的老专家孙宪周指着陵丘说,公元1004年,辽国入侵大宋,宋朝大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说服皇帝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交战,宋朝取得大胜后,和辽国定下了澶渊之盟,这位皇帝就是这个土堆下的宋真宗。”
说起宋真宗,孙宪周眉飞色舞,但他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陵墓四周全是杂草,一块写有“宋真宗永定陵”字样的普通墓碑竖立在草丛中,通往陵墓的神道两侧,傲然挺拔的望柱,庞大沉稳的石象,造型别致的瑞禽,健壮的石马,威猛的石虎,温驯的石羊,威风的武将,儒雅的文臣,身着胡服的使节,个个神态逼真,惟妙惟肖。放眼望去,景色雄奇壮丽,弥漫着肃穆庄严的气氛,让人感觉正在走向大宋帝国的幽幽冥间。
让人遗憾的是,这座皇陵除了陵丘和石刻雕像外,所能见到的就是荒草。和永定陵一样,北宋的其他皇帝陵,都在距此不远的地方,除永昭陵恢复原貌外,其他帝陵均在荒山野岭中经受着风雨的蚕食。
【故事】赵匡胤即位三年开始修陵
“其实,北宋开国不久,就开始修建帝陵了。”孙宪周说,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定都开封。公元963年,赵匡胤就把他父亲赵弘殷的墓,从京都开封迁至巩义的邙山,筑起了第一座陵寝。从这一年起,北宋王朝在这里持续营建皇陵长达160余年。
孙宪周说,北宋总共有九位皇帝,靖康之难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死在了金国,其余七位皇帝都葬在了巩义,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赵炅(赵光义)的永熙陵、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宋英宗赵曙的永厚陵、宋神宗赵顼的永裕陵、宋哲宗赵熙的永泰陵,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史称“七帝八陵”。“除了七帝八陵,无数的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以及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名勋名将,都埋葬在这里,共有陵墓近千座,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孙宪周说,这些陵墓分布在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4个镇区,占地约3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皇陵。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