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总爱用“胡同串子”来形容生活在胡同里,整天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人。殊不知曹雪芹这位少爷也有过胡同串子的生活经历,正是这段经历,为《红楼梦》的诞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留情地点之四:北京市崇文区花市斜街东口路北 卧佛寺
说起卧佛寺,肯定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西山,但今儿个咱们要说的卧佛寺在花市斜街。具体点说,就在今天的花市斜街东口路北。这座寺庙原名叫云盖寺,因为里边供奉着一座卧佛,所以老百姓又管它叫卧佛寺。现如今寺没了,但佛还在,在哪呢?就在宣武区的法源寺里。据说这尊卧佛比西山卧佛寺里那座还长两米呢。
话说当年住在蒜市口,也就是现在广渠门一带的曹雪芹,没事儿的时候就满世界瞎溜达,当起了优哉游哉的胡同串子。凑巧花市斜街离广渠门也不远,所以卧佛寺成了少年曹雪芹的流窜地点之一。据说在他最倒霉的时候,还在这里边儿住过呢。但是那会儿的卧佛寺香火不那么旺盛了,知识分子最容易触景生情,曹雪芹还得加个“更”字儿,我们可以试想,那会儿落魄的曹雪芹,寄居在苍凉的卧佛寺之中,两者都处于今非昔比的境地,那心情,可谓是悲从中来、五味杂陈啊。
有人分析说,《红楼梦》里“贾雨村寄居葫芦庙”的情景,‘就是源自曹雪芹在花市卧佛寺的经历。想必电视机前的中学生们都学过一篇文章叫“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葫芦僧指的就是贾雨村,就因为他在葫芦庙里寄宿过,所以才得了这么个名字。除了花市之外,西城也有一座卧佛寺,是曹雪芹常去的地方,按说这地方离蒜市口可是不近,他来这儿干吗呢?
留情地点之五:北京市西城区卧佛寺
西城的卧佛寺,就在现在复兴门桥和闹市口的交界处,具体点说在长话大楼附近。清代朱新在《京师坊巷志稿》里对这座寺庙有所记载:“卧佛寺,唐淤泥寺也,中有檀佛像。康熙四年移奉宏仁寺。”说这座卧佛寺就是唐代的淤泥寺,里边供奉着檀木做的佛像,佛像在康熙四年移到了宏仁寺。相传当年曹雪芹就寄居在这座卧佛寺里,为什么呢?这是由曹雪芹当时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