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北京内城和外城街道、胡同的命名,有其不同的特点。
内城部分
以皇家机构命名的胡同多,元、明建设都城的设计,都是本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因此中央机构都在内城南部,千步廊两旁,按文东武西的秩序排列。这里的各条胡同多是以部、署、卫号命名。在皇城里紫禁城外,又有庞大的为宫廷服务的机构,其所在地,就以该机构名命之。多以监、局、司等命名。这些胡同,都以紫禁城为中心分布在它的周围,这类胡同名称是外城所没有的。以贵族府第命名的胡同多。上面谈过明初建都北京后,不少王府贵宅第建在内城,因而出现了不少以王和显贵的姓名命名的胡同,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以明代名人命名的胡同保留到今天。例如李阁老胡同原是明李东阳的旧居所在(现名力学胡同);张皇亲胡同原是明孝忠皇后张氏的母家的旧居所在(现名尚勤胡侧。南墙定基时,正值庆寿寺海云、可庵两师塔,不迁徙寺塔,城墙即不能取直。忽必烈特下旨令:“勿迁,俾曲其城以避之”。结果西段在庆寿寺双塔附近形成弧形。而不是直线。可见元代对寺庙的重视。这座庆寿寺后来已毁废,而“双塔”(地名双塔寺)一直到解放后扩建长安街时,始被拆除。此外元代以前的寺庙如广济寺、护国寺等,有的保存完好,并留有胡同名;有些元代寺庙虽已废毁而如今尚存有胡同名的如圆恩寺(今为前、后圆恩寺胡同)、法通寺(今华丰胡同)、柏林寺(今柏林胡同)、宝禅寺(今宝产胡同)、翊教寺(今育教胡同)、大能仁寺(今能仁胡同)、城隍庙(今成方街)等。明代不仅皇室建寺,太监也建寺,因此在内城的明代寺庙命名的胡同也为数不少,由此也可见内城古刹之多。繁华区和平民区的胡同的命名也有所不同,在内城东单牌楼至东四牌楼南北一线,西单牌楼至西四牌楼南北一线,街道整齐,交通方便,和皇城接近,多为达官显贵、豪绅巨富所住之地,故胡同命名即比较文雅;东西北靠近城根一带,多为平民区,住户多为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这一带的胡同名,多系群众所自撰,形象通俗,有的出于一时打趣,有的来自诙谐之中,很能反映质朴、率真的性情。例如剃头棚胡同、棺材胡同(今光彩胡同)、棚匠胡同(今朋奖胡同)、王八盖胡同(后改万宝盖胡同,现为宝盖胡同)、张秃子胡同(后改长图治胡同,现已废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