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城部分
以斜街、河、湾命名的多。外城地势低洼,河渠较多。 《日下旧闻考》卷59有如下的记述: “新城未筑前,无地无水”。外城街道布局,不是预作规划,而是多沿旧河道或人行故道,居民自然因地筑成的多是各就所需,择地而居,于是逐渐形成了街道。故多是曲折狭窄,相互交错,很不整齐。有些街道、胡同都是向着一个方向偏斜。前门大街以西的街道,多是从西南倾向东北;前门大街以东的街道,则多是从东南倾向西北,其终点都是向着前门。因此这一带出现了不少以斜街命名的胡同,如李铁拐斜街、杨梅竹斜街、上斜街、下斜街等。以市场及商品集散地点命名的胡同多。元大都最繁华的商业区是在积水潭一带,到了明代南方来的货物多由张家湾和通州运河码头,经陆路转运北京,有的从朝阳门人城,更多的集中到正阳门和崇文门以南。因此这一带就形成新的商业区。商贾荟聚,人口骤增,正阳门大街西侧一带的市廛旅店商号相继发展。其中廊房头条胡同的商贾,富冠全城,闻名遐迩,故这个胡同至今尚存原名。此外,由于商品类别的集中,也形成某些街道的名称,如煤市街、布巷子、珠宝市、果子市、瓷器市(口)等街道、胡同的名称。又由于商业的发达,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兴起,于是又出现了花市大街、粉房刘家街、磨刀儿胡同等代表手工业的名称。以会馆命名的胡同多。明清时代科举盛行,全国各地的举人都要到北京来会试,这些举子都需要一个方便的住处;同时,在京的各省同乡之间有事聚议,也需要一个议事地点,于是由在京的各地同乡官吏中某些知名人士倡议,得到其他同乡的支持,筹集经费,购置房屋,请同乡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并定名挂匾正式开馆,于是就形成为某地的同乡会馆了。所谓会馆,据说是“会试举子的客馆”的意思。因此最初它的作用就是招待来京会试的同乡举子。凡是同乡,经人介绍,只要有空房,即可人住,不收房租,类似今天的招待所。这种会馆,当时很多。据清稗类龟钞上记载: “或省设一所,或府设一所,或县设一所,大都视各地京官之多寡贫富而建设之,大小凡四百余所”。这些会馆大多数都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骡马市大街至虎坊桥一带大小的胡同中。在《京师坊巷志稿》中“外城西城”条款里面,所列胡同中都列有某某会馆名,有的一条胡同就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会馆名。宣武门外大街,一条街就有十二个会馆。解放后宣外大街中段路东的江西会馆砖刻的会馆馆名依然存在(后为北京市服装三厂)。当时有些胡同便以会馆命名,例如武进馆夹道、顺德馆夹道、福州馆前街等。还有些胡同虽然不是以某某会馆命名,但因那条胡同里的会馆曾经住过某名人、某学者,因而这条胡同也就出了名,例如宣外南半截胡同因为有鲁迅先生住过的绍兴会馆(亦名山会邑馆)而出名。北半截胡同因为有谭嗣同住过的浏阳会馆而闻名遐迩。当时不少所谓“宣南寓客” (即当时的知名人士)都是住在会馆或其附近的。以兵营、教场命名的胡同多。明代的军队有保卫京师的卫军和分住各省的地方军。驻扎京城的留守军有所谓“锦衣卫”的机构,对于这种机构的组织在《天府广记》中有这样记载:“锦衣等上十二卫的卫宫禁、留守等四十八卫以卫京城”。可见它的组织机构是相当庞大的。另外还有轮流到京当军工和操练的“班军”,留守军和班军多驻在外城和京城以外。这些军营和军工匠役的住所以及操练校射的场所,有些便成为当时胡同的名称,例如宣武门外的校场口、蓝旗营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