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段河道宽27米,因为这座桥紧临海子,所以人们又常以海子桥相称。20世纪50年代疏浚这段河道时,曾在桥下挖出一根石柱,柱高一丈,七八寸见方,柱头雕有鼠头,正与前门外护城河里的石马成一条南北子午线,为北京的中轴线设计提供了实物佐证。
东不压桥西压桥:过去北京有句俗语:“东步量桥,西步量桥,东不压桥西压桥。”这东步量桥和东不压桥是一座桥,西步量桥和西压桥也是同一座桥。这两座桥虽然相距不远,但它们却不在同一条河道上。
什刹海在元代时,只有东南部一个出水口,南部与北海不相通,到明代,为解决北海和中南海的水源才打开什刹海与北海的通道。东不压桥位于从什刹海向东南流出的玉河上,其位置在今东不压桥胡同南口南边的平安大街上,而西压桥位于什刹海与北海的通道上,其位置在今北海幼儿园大门稍北处的平安大街上。明代改建北京城时,将皇城北墙和东墙向外展阔,结果把西步量桥压住了一部分,而东边的东步量桥没有压上,人们就把这两座桥叫成了“东不压桥”和“西压桥”。修建平安大街时曾挖出两座桥旧基。
根据文物部门勘察报告,西压桥全长67米,桥宽24.8米,为单孔石桥。桥券洞宽4.4米,在桥北拱券上雕有双角披倒毛水兽,兽下的拱券上雕有精美莲花图案。这个镇水兽现保存在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内。
骑河楼桥:元代开掘的通惠河始自积水潭北岸,终于通州的北运河,在城内的走向是:从海子东南部流出,经万宁桥、东不压桥在今北河沿北口南流,一直到正义路南口流出城。在明代改造皇城时,把这股南流的水道圈在了皇城内部,成为一道皇城内的水景,明代在今妇产医院西侧河道上修建了一座漂亮的亭桥,这就是骑河楼桥。桥上的亭匾为“碧涵”。红墙黄瓦内的亭桥两侧碧水清澈,荷花盛开,成为皇家官吏们休闲娱乐之所。亭桥北边的河道东侧有北箭亭和崇德殿,到了清代只剩瓦砾一片了。民国时军阀们拆了皇城墙和城门,部分钱用做修理西城的大明濠,大部分入了自己的腰包。河道东侧的街道称为东皇城根,河道西侧的南北沿河路叫成了骑河楼街,民国以后河道变成了一条排污水的臭沟,解放后盖上盖板成为一条暗河,桥基已无处找寻。
忘恩桥:又称东安门桥,位于皇城东门内的玉河上。明朝的皇城有七个城门,东门即东安门,东安门有里门和外门两道门。元代时通惠河在皇城东墙外,明代将皇城东移后,河道变到了皇城内侧的里门和外门之间,这座三孔联拱石桥就坐落在东安门里门和外门之间的河段上。
明代时凡考中官的人,出入皇宫都要走东安门,为了感谢皇上的圣恩圣德,他们把东安门里的这座桥叫皇恩桥,这些人一进了皇宫,就不认爹娘儿女和结发妻子,可是老百姓却把这座桥叫忘恩桥,是讽刺像陈士美这样忘恩负义的官员。
玉河桥:元代的通惠河城里河段到了明代称玉河,也称御河,由东安门桥往南,穿过长安街从正义路继续南流,在正义路南端出城接护城河。这段玉河上曾有三座石砌的玉河桥,位于今贵宾楼门前长安街上的桥是北玉河桥,位于正义路中段的桥称中玉河桥,因这座桥临近交民巷,交民巷又称江米巷,所以这座桥又称江米桥。在正义路南端的城墙里侧还有一座桥,是南玉河桥。
正义路上这段河道过去水清见底,两岸绿柳浓荫,风景十分幽雅,所以许多官府衙门和外国使领馆多在此营建。民国期间河东岸的路叫正义路,西岸的路叫兴国路。这段河道后来越变越窄,1915年将河道改为盖板暗河,桥基埋入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