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大河上的桥梁

 全国免费电话:400-817-0066  日期:2008-06-12 11:59:49 作者:北京旅游网
 付款方式:到我社付款 银行汇款  出处:团结出版社 点击:

    明朝迁都北京后,把皇陵定在了天寿山,前后有十三个皇帝埋在那里,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天寿山叫成了十三陵。明朝后来的皇家子孙每年要到十三陵去祭祖,祭祖队伍都要经过南北两条沙河,为了大队人马车辆通行方便,明朝政府就在两条河上各修建了一座桥梁,两桥相距2.5公里,起初皆为木桥,北沙河上的桥叫朝宗桥,南沙河上的桥叫安济桥,明正统十二年(1447)拆掉木桥改建为石桥,这两座桥虽然同期修建,后来的命运却完全不一样。
    朝宗桥为七孔联拱石桥,全长130米,宽13.3米,中间高7.5米,中孔直径8.2米,两侧有石栏柱53对,大桥北端东侧有万历四年(1576)立的螭首方座汉白玉石碑一座,碑总高4.08米,两面刻有“朝宗桥”三个浑厚有力的大字,是北京最高大的桥碑。传说每年秋季,路过这里的候鸟都要低飞长鸣一阵。
    朝宗桥具有谒陵、保卫、运输等多项重要功能,因此明朝在此设官吏把守,它与京西的卢沟桥和京东的八里桥合称“拱卫京师三大桥”,在北京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500年以后的朝宗桥今天已是满身疮痍,桥石柱风剥雨蚀,几根桥柱被车撞坏,那风驰电掣的载重车在桥上呼啸而过,犹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仍在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铁石心肠的人看了之后,也会顿生伤感。
    位于南沙河上的安济桥因在朝宗桥之南,民间又称南大桥。明皇朝的子孙们到十三陵谒陵时,经过的第一个大桥就是安济桥,它也是由木桥改建而成的。这座桥初建时只有三孔,明嘉靖十七年(1538)在原桥南侧增接了6孔,合计为9孔,这时桥全长114.7米,宽13.8米,中孔高7米。
    为了看管和维护十三陵,明王朝每年要派七八万人员驻守在那里,这大量的建材和生活用品都要从城里送去,安济桥承受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后来为了提高从通州到昌平一段的水上运输能力,决定疏浚安济桥到通州一段的河道,为了增加水量和提高水位,又从清河的玉泉山段引水入沙河。水位提高之后,安济桥也受到了大水的巨大冲击,在多次洪峰的冲击下,桥体经常被冲毁,解放后虽经多次维修,但仍经不住日益增加的重车碾压,1958年千脆将安济桥拆除,在原位置上又重建一座混凝土的平桥。1997年,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时,又把这座混凝土桥拆除,重新建了一座更宽更大的桥梁,昔日的旧石桥再也见不到了。
    永通桥:位于朝阳区的通惠河上,因距明代通州州治所八里,故又称八里桥。永通桥始建于明代。
    通惠河是元代修浚的运粮河,明代时城外河段仍在使用,它东起通州,西至东便门,全长40里。原在通州西门外修有一座南北向的木桥,因雨水频降,河道经常泛滥成灾,河上的木桥常常被冲毁无法使用,在内官监太监李德的建议下,英宗皇帝决定于正统十一年(1446)将木桥改建为石桥,赐名“永通桥”,寓意永远通顺。
    该桥为南北走向的三孔拱券石桥,中孔高8.5米,宽6.7米,侧孔高3.5米,宽5.5米。桥总长50米,宽16米,桥身自然向两端垂落,两侧护栏雕琢精美,每侧33根望柱头部雕有神采奕奕的石狮子,桥东西两边的南北石泊岸上各伏有一只镇水兽,两边桥墩前锋修有分水尖,以减少洪峰的冲击力。
    永通桥地处交通要冲处,近代史上的两次大战都发生在这里。第一次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天津和通州相继失守,清政府调集5万大军抵抗,清兵虽在永通桥畔冒死拼杀,最后仍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是1900年,八国联军集结兵力2万人自天津沿运河分两路入侵北京,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再次血战于永通桥畔,所以永通桥为世人瞩目。
    马驹桥:凉水河“源出右安门外西南凤泉,东流经万泉寺,分为二支,一南经草桥,一北经广安寺,俱东注永胜桥,复合为一,东南流至小红门之西,入南苑,汇一亩泉及三海子诸水,由五孑L桥出,经马驹桥东流至张家湾。”《宸垣识略》凉水河在流经今通州至大兴的公路段时与之相交,现在这里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平桥,当地人称马驹桥,既是桥名,又是地名。
    历史上的马驹桥当初是一座木桥,明朝天顺六年(1462)将木桥改为石桥,明英宗赐名为“宏仁桥”,该桥为九孔券洞,桥长25丈,宽3丈,到了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时,又将九孔改为七孔,这时桥长25丈,宽2.5丈,为南北走向,上游设控水闸,清代时改称马驹桥。
   清代时桥南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亭子为重檐琉璃瓦顶,东边的碑上刻有乾隆手书的“乾隆三十七年重修马驹桥记”。西边的碑上刻着“乾隆三十九年重修碧霞元君庙记”。
    这座老桥一直用到上世纪50年代,1960年将老桥拆掉,用旧石料改建成混凝土桥。1969年又把碑亭拆除,“乾隆重修马驹桥记”碑已移送到通州燃灯塔院内保存。
    琉璃河桥:在房山区琉璃河镇北门外,有新旧两座跨河大桥,它们都并跨于琉璃河上,故都称琉璃河桥,西侧的是现代化结构的琉璃河新桥,东边的是琉璃河老桥。
    琉璃河发源于房山西北山上的龙泉峪,上游又称大石河,古代称圣水,流经琉璃河镇北侧,又向东南流入河北省境内,在涿州纳入北拒马河,最后汇入海河入渤海。历史上的琉璃河河宽水清,《日下旧闻考》引《石湖集》描写道:“水极清此,茂林环之,尤多鸳鸯,千百成群”。河边的小镇因刘、李两大姓众多而得刘李河之名,后谐音改为琉璃河。宋代曾称过六里河。琉璃河镇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曾于元延佑四年(1317)设置巡检司,明嘉靖十八年(1539)于琉璃河南侧建离宫。著名文学家袁中道的《琉璃桥》诗中描述道:“飞沙千里障燕关,身自奔驰意自闲。日暮邮亭还散步,琉璃桥上看青山。”
    明嘉靖十八年(1539)嘉靖皇帝诏谕修建琉璃河桥,七年后才建成。解放后经测量,桥长165.5米,宽10.3米,桥高8米,桥下为11孔联拱,中孔大,两侧孔较小,中间三孔顶部有雕刻精美的吸水兽头。整座大桥用大石块砌筑而成,桥体设计舒展大方,结构严谨。桥上两侧有86对汉白玉石望柱,西侧南数第34根望柱上刻有“石匠三千名“的记录。古桥的建设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专家的高超的水平和建筑工匠的精湛技艺。
    经过数百年的重车碾压和自然侵蚀,古桥早已不堪负重,桥面上的大石头已是坑坑洼洼。为了保护古桥安全,2000年10月15日在老桥西侧新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这座老桥才真正退休下来,不久这里将有一座以古桥为主题的公园亮相在琉璃河畔。
    东便门桥:明嘉靖年间修建的外城,除了广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五个正式的门外,还有东、西两个便门,它们分别位于内城的东南、西南角楼下。内城的护城河在两个便门外通过,东便门外的东护城河由北向南,在东便门西侧转向东流,为了进出东便门方便,就在东便门外的护城河上修建了一座渡河桥,这就是东便门桥。该桥南北走向,为三孔联拱石桥,中孔较大,两侧孔较小,三个券洞上方雕有兽头,今天大桥早已不见了,券洞上的兽头尚存完好。
    明代改造北京城之后,通惠河的运粮船不能从原来的河道进城了,明代诗人袁宏道有诗道:“京师百戏都,所少睢舟筏。御水落漕渠,淙淙流一发。凡目未经见,虽少亦奇绝。何况集棠舟,游邀似吴越。”说明这时的水已经远不如从前了。为了解决货航问题,就把通惠河在东便门外与内城的东护城河连接起来,船队可以通到朝阳门和东直门下,所以东便门桥就了大通桥的别称,有的史料载“通惠河上的大通桥”,即指此而言。其实该桥实为东便门护城河桥,所言“位于通惠河上”非常勉强。
    据史料记载,在东便门内也有一座同样的大桥,大体位置在东南角楼东南侧不远处,大桥南边有太平官,因为这里有蟠桃会,所以百姓俗称为蟠桃宫。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这里非常热闹,古人观庙会后有诗云:“十丈红尘过雨清,惠河添涨绕重城。瑶池香渺春云暗,阆苑花鲜晓日明。正是兰亭修禊节,好看曲水丽人行。金梁风景真如画,不枉元宫号太平。”这个庙会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当时的太平宫只剩一个小土台,面积只有一个小四合院那么大,土台上有三间殿宇,殿里空空,连泥胎像都没有了,南来北往的香客仍然不断,各种茶铺摊点上买卖兴隆,各式北京小吃吸引着老老小小的逛会者。平时这段通惠河故道上只有稀稀拉拉的水流,每逢庙会期间,上游便提闸放水,为庙会添景,河里还有吹拉弹唱的小船游渡。
    1957年,东便门这段城墙被拆除。20世纪60年代铺修二环路时,东便门桥也被拆除,今天只有拱券东端一侧还留在河面上,忠诚的兽头仍每天不分昼夜地监视着河里的水,希望水患永不打扰北京人的安宁。

 

[1] [2]

   订购方式

联系方式:
公司购买:欢迎您到我公司直接购买,地铁可直达。浏览我公司位置
送票上门:订购后小红马及时配送、直接支付货款即可。
网上汇款:订购后银行汇款财付通网上支付,免手续费。

   相关线路

·中国电谷助力世界低碳经济 保北京奥运碧水蓝天
06-06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奥运后经济不会大起大落
06-06
·北京八达岭长城一日游
06-06
·北京奥运一日游
06-06
·意环境专家:“说北京空气质量没有改善是错误的”
06-06
·日本确定北京奥运参赛目标 力争金牌达到两位数
06-06
·日本公布北京奥运会旗手 瓷娃娃将成走在最前面的人
06-06
·08北京奥运会奖牌发布 龙纹玉璧体现中西合璧
06-06
·北京声屏苑培训中心
06-11
·北京昌源祥会馆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