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闸位于德胜门外护城河之北。从高梁闸来的水东南流至德胜门后分为两支,一支由城下水关流入城内的海子,为了防止城外的杂物进入海子,在入城水关外侧设有铁棂闸;另一支经松林闸东流至安定门方向的护城河,松林闸上建有亭子,亭内有石碑,碑上刻有乾隆皇帝三十五年(1770)的诗文。这两个闸门一直到解放后仍在起作用,可惜20世纪60年代末在填埋太平湖和拆除城墙修建地铁时被毁。
在昆明湖西北部的青龙桥上游还有一个青龙闸,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分水闸。段天顺先生在《燕水古今谈》一书中介绍说:过去西山的泉流和瓮山泊的水是不能向南流的,都是从青龙桥下北流入清河,再进温榆河。到了金代,为了导引泉流南行人城,疏浚通道,使与高梁河接通。为节制水的北出,保障南流的水量,特意修建了青龙闸。由于闸底高度较低,如果打开闸门,连同昆明湖的水就会全部泄出,所以历代都非常重视维护和管理这座闸。为了减轻西山洪水对北京的威胁,凡到汛期,就开闸泄洪。
1956年在修建京密引水渠时,另在青龙桥东北部修建了一座安河闸,昔日功绩卓著的青龙闸才退出历史舞台。
解放前,当局为了解决北京的水利问题,也曾修建过闸坝。例如顺义的苏庄闸,1921时就请美国水利专家设计过,1923年开工,两年后竣工,看上去大闸结构坚固,过水量也很大,可惜这座大闸只用了14年,1939年6月就被潮白河的洪水冲垮了一大半,至今仍作为“文物”矗立在那里。
解放后,在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等大河上都修建了大型橡胶坝,使昔日不服管束的狂涛巨浪变得温顺起来。在永定河沿线修建了珠窝、落坡岭、三家店等许多拦河闸坝。为了在京东顺义牛栏山的潮白河上拦河截水,1984年修建了当时北京最大的向阳水闸,闸身长260米,大闸有23个孔,每孔高3.5米,闸东侧的大堤长2300米,西堤长740米。为了充分利用夏季的雨水资源,在京郊修建了许多水库大坝,这些大坝拦洪蓄水,为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提供了有利保障。近年来,为了绿化美化城市,在城市河湖水系建立多级船闸,让多年不见的游船画舫又往来于碧水清波之上。
北京最早的码头当属卢沟桥畔的卢沟码头。商周时期的古燕国都城在琉璃河畔,为了躲避水患和其他历史的原因,开始向卢沟河以东的地区探寻出路。他们渡河地点就选在后来的卢沟桥畔,渡河的工具就是一只小木筏。民间有个故事也许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说过去有个姓田的人在卢沟河上靠摆渡为生,但因渡客很少每天挣不了几个钱。有一天有个姓卢的人要渡河,这个船工起了歹心,船到河中心时,不仅抢了这个客人的钱财,还把他推下河去。姓田的船工有了钱,但也得了一种怪病,无论求什么样的良医也治不好。后来一个和尚告诉他,心病还需心来治,几天之后他终于明白了和尚的意思,为了赎罪,他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不仅方便了路人,他的病也很快痊愈。由于在这里渡河的人越来越多,这里也就形成一个码头小镇,金代修建卢沟桥就是选择在这个小镇边上,这也是宛平城最初的来历。
永定河从三家店向南流,进入大兴县境之后,因地势平缓,湍急的河水放慢脚步,因此大量泥沙沉积下来,这松软的沙地很难修建大桥的基础,于是渡口的摆渡买卖兴旺起来。在大兴境内就有十里铺、辛安庄、双营等三处较大的渡口码头,私人的摆渡常因宰客闹事,于是清朝政府就派官员管理,在渡口处设官渡。为了不使管理人员营私舞弊,规定渡费一律明码标价,将价目刻在石板上。因十里铺是交通要冲,来往人很多,光绪年间就架设简易浮桥与渡船并用。1948年在渡口处搭建了一座木桥,后被水冲垮,直到1955年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后,这里的交通才得到根本改善。
元代时,城内的积水潭就是通惠河的终点码头,大都城所需的大量粮食物资要从那里卸船,因此积水潭附近热闹非常。
早在辽代时,张家湾就是辽南京的一个大码头,上京调拨来的粮食物资在这里卸船装车或直接送往南京城内。通州是北运河的终点,那里很早就设有很大的船运码头,大量的南方货物都要在这个码头上装货卸货,因此通州一直就是南北方货物的集散地。
明代以后通惠河在东便门外改道流向朝阳门方向,因此东便门外的大通桥附近就成了一处码头,不仅有些货物在此卸船,人员也可在此登船下船,传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南方进北京时,就是在这个码头下的船,尽管故事里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曹雪芹当年到过这个码头完全是可能的。
清朝的帝后们常乘船游逛西山和颐和园,在长河两岸设了许多游船码头,例如高梁桥、今动物园、紫竹院、万寿寺、长春桥、绣漪桥等处都有登船的码头。
今天的公园里,游船码头就更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