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月经天,江河纬地,几千年的时光不过是划过宇宙长空的一瞬,但人居的大地却产生了沧桑巨变。北京——这个永定河畔古老的都邑,穿越重重的历史雾霭,如今已经跻身现代国际大都会的行列。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块热土上的北京人,凭借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足以傲然于世的文明。当我们回望正逐渐远去的这座古都背影的时候,不能不真诚感念大自然的惠泽之恩。
千百年来,大地母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一代的北京人。北京的大地上曾是天蓝气爽、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我们得以在泉水四溢田园里劳作,在房前屋后种植清香的蔬菜瓜果,在门前的河沟里捕捞鲜美的鱼虾,在山林里听虫叫鸟鸣……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画卷。在母亲的怀抱里,我们曾尽情享受着自由和幸福。
但是,随着文明的进展,人们的欲望也在与日俱增。钢筋水泥建筑无情地褫夺了树木绿草的生存空间;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拥塞了原本清澈的河道,使她丑陋不堪;池塘里的“水华”诡谲妖艳,令人望而生畏。于是,干旱、缺水、污染、沙漠化一步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人们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走进了生存——恶劣环境的“怪圈”,加剧了恶性循环……
曾几何时,滋润我们肌肤的、在北京大地上银镜般的坑塘湿地不见了,曾经给予我们清凉甘甜乳汁的母亲河——永定河十年九干旱,淙淙流淌的泉眼日渐枯竭,滋养御稻的西山水面正面临着污染,护城河被填埋变成了坚实的柏油路,本来就是绿色的蔬菜却又加冕一顶罗嗦的“绿色”桂冠……近年来,北京市当局确实采取过有效治理措施,使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新植大面积城市绿地,建造了不少新的城市景观,治理水源污染,恢复部分河湖水系,仅整治河道一项就斥资十几亿元巨款,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依笔者愚见,在合得花钱的前题下,还需重视如下观念的转变。
要开发.更要重视养源
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永远离不开水。近20年来,“开发”两个字似乎越来越时髦和响亮,但是开发什么?如何开发?却很少有人愿意听一听专家的意见。有些东西可以尽情地开发,有些东西在开发的时候则必须十分慎重。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的水资源并不是无限的,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是有规律的,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无视大自然本身的规律,毫无节制地一味“开发”,到头来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水要利用,更要注意养源,源尽用从何起?
北京在整治河道时,专家们的激烈争论确实非常有意义。每年8000万立方米的水渗入地下,对于一个超过千万人口的缺水城市自然十分“可惜”,但反过来想问题,接受这些水的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上的水丰润了,经过有规律的循环反复,还会将甘露降临到我们的头顶。不能只向大自然索取,而不做任何回赠,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有条件继续接受大自然的关爱。美国加州的富雷斯诺市年平均向地下回灌1300多万立方米的水量,回灌量为常年用水量的20%。日本和英国、德国、丹麦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雨水回收和处理系统,这些都是我们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如何处理好急需和养源这两者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