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消费,决不要浪费
水虽然不是绝对不能再生的资源,但开发和再生起来成本大得惊人。例如海水淡化,发达国家已经搞了几十年,仍不能大面积推广。南水北调需要5000亿元的巨资投入,计划变为现实尚需时日;用大气中的氧和氢化合成水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谁能合成得起呢?自然界中的常态水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万万不可打破它们的运行规律。所以应该提倡合理消费,但绝不可浪费,要爱护水源,要积极实行水的综合利用率。
在北京1040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内,现存有大小河流30多条,总长约,500多公里,大小湖泊26处,总面积600多公顷,但大部分河湖人口处的雨水、污水不分,使城市河湖的水质越来越差,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如果把这些城市“废水”变成清水,那将是何等的贡献。可喜的是近年来已经建立了许多污水处理工程,截止去年年底,已建成4座大型运营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28万立方米,不久将会给缺水的北京补充大量水源。据官方报道,在2008年之前,北京将投资500亿用于环保,治水是环保工程的重中之重,到2005年,污水治理能力可达到262万吨,处理率为86%,可与东京、纽约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比肩。到2007年时,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在未来的5年里,北京还将投巨资沟通城市水系,要完成554公里的支、干渠的治理任务。到那时,北京的水会变得更清,天会变得更蓝。朝阳区的红领巾公园利用热电厂的冷却水浇灌园林,东城区的南馆公园把附近居民楼的下水处理后储存起来,一个以中水造景为主题的现代化公园已经向游人开放。
北京是一个雨量分布不均的城市,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80%,如能把汛期的雨水蓄存起来,那将会增加2.18亿立方米的水源,这个数字相当于密云水库的三分之一,让这么多宝贵的水源白白浪费掉实在可惜。海淀区已经开始选择三种形式的小区做蓄存雨水的实验,但愿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全市付诸实施,为缓解北京的缺水状况建立新功。
要踏踏实实.不摆花架子
近几年来,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许,但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同时,也心存疑虑,这样的好光景能保持多久。
北京的湖泊河道里有了水,总比干了底强得多,但不久就发现河湖里的水由清变混、由绿变黄、由黄变黑、问其究竟,“上水源不足,不敢按时排放”。古语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能流动的水岂有不腐之理,因此河湖里的水华现象已大面积发生,旧的污染没解决,新的污染问题又迫在眉睫。北京许多河道、湖泊都要靠密云水库供水,可密云水库只有11亿立方米,1000多万人口又都等着喝这盆净水,106公里长的京密引水渠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人的生命线,供人欣赏的水景又如此之多,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有两位景观规划设计专家警告说:要警惕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问题提得十分及时和中肯。文中提到:到处都是“为城市化妆”的景观大道,到处都弄“城市广场”,到处都搞“河道美化”,到处都“为美化城市建公园”,到处都“以展示为目的的居住区美化”。这种不考虑资源条件,不顾及成本的发展模式,早在100年前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已经成为教训。虽然不专指北京而言,但此论值得我们警惕。要多种用水少的树木,不要到处都是硬帮帮的水泥块,给大地多留一些喘气的自然绿地,你对得起地球,地球绝不会亏待你。
作为首都北京,面临着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相信,北京有能力加快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以清洁、婧丽的身姿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但北京的水源不是北京独家所有,例如作为主要水源的官厅水库,大部分水面不在北京管辖范围,而在河北省内;同时北京也未都达到城市化水平(北京是广域城市概念),还有广大的农村,涵养和治理水源绝非轻易之举,我们不免担心,2008年之后还能保持得下去吗?北京的水乡美景还会再现吗?
但愿我们的担心不会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