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鳌玉炼桥:在美丽的北海与中海之间,有一座东西向的大桥把浩淼的水面分成南北两半,这就是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的金鳌玉炼桥。
元代时,今天的团城是孤立于太液池水中的一个小岛,小岛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木桥。明代时,随着水面的缩小,团城变成一个半岛,于是就将东边的木桥拆除,弘治二年又把西边的木桥改建为石桥,桥东西两端各建有一座木牌坊,西牌坊上书写“金鳌”,东牌坊上书写“玉炼”,鳌为海里的大龟,虫东为天上的虹。此桥因此而得名。经后来测量,桥长117.58米,宽9.48米,桥下九孔圆形孔券。1933年将牌坊又改建为混凝土结构,解放后,为了适应迅速增加的车流量,1956年拆除了东西两端的牌坊,将大桥改名为北海大桥。
其他地方的桥:据明清两代的不完全统计,北京历史上叫得上名字的桥就不下200多座。有些桥是架设在较大河道上的,如前门外的三里河桥和阜成门外的三里河桥。前门外的三里河桥位于原珠市口大街中部,2001年在两广大街施工中发现了古桥部分建筑体,桥北不远处是铁山寺。据文献记载,铁山寺里曾伫立着《重修山里河桥记》碑,如今寺尚完存,但碑文却无处找寻。建国门附近的泡子河桥和白桥是架设在通惠河故道上,西城区的铁平章桥、马市桥、太平桥、西单的甘石桥和厂桥等都是架设在古金水桥上。有些桥是架在小河沟上的,如景山西侧的白石桥和板桥,什刹海西边的三座桥、李广桥,宣武区的虎坊桥、达智桥、臧家桥等。也有些桥与河道毫无关系,只是架设在门前排水沟上的小便桥,如东城区的几座板桥、万历桥、康熙桥、三道桥,还有鼎鼎有名的北新桥,鼓楼大街的大石桥和小石桥等。南城的永安桥、天桥、红桥等其实也是架设在排水沟(龙须沟)上的普通桥梁。
正阳门外的天桥虽然也是架在这条龙须沟上,因它位于天子脚下,所以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价。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及孟夏(夏季首月),皇帝要到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祈雨仪式,皇家的人马车轿都要从天桥上通过。从此这座长8米、宽5米的白色玉石桥身份高贵起来,平时中间的石桥不准常人使用,百姓们只能从两边的木桥上通行。有了天桥,就有了天桥文化,从而大大充实了宣南文化的底蕴,就更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北京传统文化。
另外后海北岸和安外小黄庄的甘水桥实际上为泔水桥,都是很小的便桥。
北京城内外作为地名保存下来的桥还有很多,可以参见《北京的桥》一书中做的详细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