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山二锅头

 全国免费电话:400-817-0066  日期:2008-06-12 11:58:45 作者:北京旅游网
 付款方式:到我社付款 银行汇款  出处:转载 点击:

潮白河水酿“酒海”持续飘香三百年
        清代诗人吴庭祁有诗云:“自古才人千载恨,至今甘醴二锅头。”这句话常被北京酒友挪作他用,借以向外地亲友推荐北京地产名酒二锅头。
       “嗅之,香气芬芳,轻舞若萤;饮之,酒力强劲,后劲绵长。”二锅头酒早在清代中叶便在京城民间流行开来,当时的制酒作坊被称为“老烧锅”,以“天锅”蒸酒,取水以清澈甘冽者为佳,原料则以高梁为主。相对于二锅头酒的盛名,自明末清初便盛产精品二锅头的酒乡,如今却囿于深巷而少有人知,甚或卷帙浩繁的京城史籍也将其一带而过,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顺义潮白河西岸,有一小镇,因其水文地理条件便于地下水贮存,且水质甘甜爽净,因此早在清康熙年问,便有京城各大“老烧锅”云集于此,汲用牛栏山金牛洞前的甘泉酿酒。此镇,名日牛栏山。
“地利”营造酒乡古今传奇
         所谓“美酒不生萧疏地”,酿酒宝地的形成,需要上乘的水源与和谐的地理条件相配合。古镇牛栏山自古烟柳繁华,有碧霞春晓、粮墩远眺、清浊流芳等八大胜景,兼有“潮、潞两水会于白溆”(白溆之滨便是牛栏山)。就地利而言,并不逊于赤水之畔的茅台镇。
        据牛栏山酒厂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有关牛栏山镇酿酒史的最初记载,可见于《康熙顺义县志》:“所酿之酒甘冽异常,为平北特产,销售邻县或平市,颇脍炙人口,而尤以牛栏山之酒为最著。”在当时,牛栏山的二锅头已经叫响京城,往北京贩酒的独轮车往往将“老烧锅”门口挤得水泄不通;惊蛰前后,一时封冻融水难以渗尽,土路泥泞难行,还能偶遇运酒车蜿蜒数里的“壮观”景象。发展到光绪、宣统年间,牛栏山地区的“老烧锅”多达公利、宝生泉、福顺成等11家,各家争相抢占有利之地,汲用金牛洞前的甘泉酿酒,并纷纷自冠“真正净流老烧锅”。在酒厂保存至今的《酒镇牛栏山》横卷古画中,昔年酒市兴隆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放眼今天,行走在牛栏山镇的主干道上时,视线绝逃不过马路两侧遍地开花的“牛栏山”广告,虽然昔日盛景已尘封于卷轴中,但1952年10月成立的牛栏山酒厂依然把守着“地利”优势。酒厂宣传部长孙有民告诉记者:“顺义地处燕山南麓,属潮白河冲击扇下段,境内有大小河流20多条,密云水库的地下渗透水绵延几十公里汇聚到牛栏山时,水质变得更加清纯,是工业酿酒的良好水源。”他还透露,牛栏山的地下水是专供使馆区的上等水源,其水质之优,在北京地区首屈一指。传承了酒乡文化的新牛栏山在1999年被原内贸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酿酒车间内“细雨缠绵”
        记者抵达牛栏山镇时,酒厂新一轮的“形象工程”已基本完工,气宇轩昂的新大门被装饰成古代酒器的模样,流线型的牛头雕塑银光锃亮。向内步行300米,是小一号的老大门,典型的牌楼式格局,古意盎然。继续步行300米,上一小坡后,便是旧时老烧锅云集的酒乡源头、如今的浓香型酿酒车间。由外到内,历史悄无声息地“倒叙”着。
        “1952年建厂时,只有坡上这几间厂房车间,其余建筑都是后来逐步扩建的。”老职工杜振远回忆说,小时候路过牛栏山镇时,空气里尽是挥之不去的酒香,蔚为一景;而今,青砖砌成的大棚仓库“云蒸雾绕”,鼻息间清香微沁,疑为瑶台。
         酿酒车间至今保留着解放初期的样式,分为甑锅、发酵池、晾床、冷却桶等几大核心区域,其工艺流程则与旧时“老烧锅”颇为相似。“高粱先用开水闷,这个过程称为‘润料’,随后倒进甑锅高温蒸煮,即‘糊化’,随后铺在晾床上用刮板机吹凉,加入酒曲之后就可以填进发酵池发酵了。”正在作业的李国庆班长说,一班岗位由7位师傅一同作业,每天投粮近一吨,直径两米多的老甑锅,已经沿用了二三十年,依然“海纳百川”。据孙有民介绍,北京地区大型酒厂至今仍采用这一酿酒工艺的,唯有牛栏山一家。
        靠近甑锅上方的墙壁,已在经年累月的蒸腾中被熏烤得黝黑发亮。采访时,恰逢高温蒸煮作业开始,身着统一蓝制服的工人师傅手持铁铲围在甑锅旁,上下翻拔高粱使其充分加热。蒸气弥散开来,裹住了工人师傅,也“迷醉”了摄影记者的镜头。棚顶有“细雨”垂落。

[1] [2]

   订购方式

联系方式:
公司购买:欢迎您到我公司直接购买,地铁可直达。浏览我公司位置
送票上门:订购后小红马及时配送、直接支付货款即可。
网上汇款:订购后银行汇款财付通网上支付,免手续费。

   相关线路

·北京二锅头
01-25
·红星二锅头
01-25
·牛栏山二锅头
01-25
·二锅头酒
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