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山二锅头

 全国免费电话:400-817-0066  日期:2008-06-12 11:58:45 作者:北京旅游网
 付款方式:到我社付款 银行汇款  出处:转载 点击:

“酒海”增添老号人文氛围
       “适意琴三弄,抒怀酒一杯。”酒中真趣缺不了闲雅意境的点缀,古时北京地区的酒庄便常用“泉”、“涌”等抒情字眼来烘托情调,譬如“柳泉居”、“同泉涌”等。作为老字号,牛栏山酒厂每年深秋均以菊花装点厂区,去年的规模达200余种、2600多盆,一时花香满径。这一传统已延续20多年。
        最能展示牛栏山酒文化的区域,当属新辟于“老烧锅”原址附近的“酒海”。“酒海”内的仿古酿酒作坊还原了300年前牛栏山老烧锅酿酒的主要设备和场景,清代酿酒所用的“天锅”尚有余香飘渺;画廊中,并排八幅砖雕再现了“燕王饮宴图”、“曲水流觞”、“饮中八仙”、“乾隆御饮牛栏山”等酒中名局;本地区出土的鼎、樽、爵等酒器仿品,则陈列于牛栏山酒史展厅内。月亮门、砖雕、酿酒作坊、三曲绿柱长廊、凉亭……舒缓的情致容易让人忘却空间的切换。几分钟前,身边还忙碌着节前来京运货的外地大卡车,以及车间内不绝于耳的瓶罐敲击声。
       “来酒厂参观老烧锅展区的游客,品尝完牛栏山美酒后,会产生一种置身酒海的感觉,所以我们把展区命名为酒海,突出文化氛围。”孙有民称,老烧锅展区已被多家旅行社纳入顺义一日游的行程内,最多时每天接待800多人,采访之前,这里刚刚送走两大车来自北京的游客。
        回到“酒海”入口时,那副“历史悠久堪回味,更效奔牛自奋蹄”的对联分外醒目。显然,对于如今老字号的当家人而言,弘扬老字号的历史与品牌,要比打造一个精致的形象工程萤要得多。


“大酒缸”里的老北京生活形态
        从元大都至解放初年,北京的民间酒文化曾以鲜活、爽直、谦和的性格坚持了近千年,酿酒作坊与老酒馆皆有字号,共同维系着老北京最典型的民间生活形态。
        远的不说,在“烧刀子”盛行的清代,“烧锅”作坊便分成东西南北四路盘桓于乡镇关厢,著名的有东路的顺义牛栏山、南路的大兴采育、西路的黑龙潭、北路的立水桥等。城内老酒馆则统称“大酒缸”。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中形容道:“大酒缸是北京味十足的好去处。经营大酒缸的人,以零卖白干为主。贮酒用缸,缸有大缸二缸、净底不净底的分别。缸上盖以朱红缸盖,即代替桌子。”根据老一辈的回忆,店家用酒提子舀出酒后,顾客就直接拉过长条板凳来,就着酒缸,或小酌或痛饮;个中滋味,用京味作家刘一达的话来说就是:“进嗓子眼有股子冲劲儿,烧心拉肠子,喝着过瘾。”若添一碟开花豆、一碟炸河虾、一碟豆腐丝,便能在“大酒缸”待到拉灯晚儿。
        早年“大酒缸”中不乏有名的字号,据《老北京的商市》一书记载,东四牌楼的恒和庆便是其中之一。店内有七八个大酒缸,埋于地下一截,地面露着约有二尺;除保证“酒足”外,恒和庆还供应山西刀削面满足“饭饱”,顾客点酒不叫“一两”而叫“一个”,酒杯为黑色马蹄杯,意境豪放。遗憾的是,恒和庆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划给了饮食服务公司,转而以卖饭为主。
        翻开《北京老字号》一书,其中所列的老字号饭庄多达50多家,但同属食文化范畴、历史同样悠久、民间渗透力不见逊色的“大酒缸”却不见踪迹,那些曾经遍布市井胡同、总数超过一千家的各色“大酒缸”,在“文革”前已销声匿迹,那份随和的京风京味也随之远去;至于零星片段,只有在翻阅《骆驼祥子》时,才能依稀嗅到些杯壁的余香。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作为京韵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缺失令老字号家族显得颇为尴尬。
        所幸的是,北京的传统酒文化并未彻底“断代”,脱胎于“东路烧锅”的牛栏山酒厂至今沿用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酿酒工艺。在“太白遗风”酒幌已无处可寻的今天,这家老字号酒厂,至少还存下了半坛陈酒供今人寄怀。

[1] [2]

   订购方式

联系方式:
公司购买:欢迎您到我公司直接购买,地铁可直达。浏览我公司位置
送票上门:订购后小红马及时配送、直接支付货款即可。
网上汇款:订购后银行汇款财付通网上支付,免手续费。

   相关线路

·北京二锅头
01-25
·红星二锅头
01-25
·牛栏山二锅头
01-25
·二锅头酒
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