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汉江:在文明碎片间激荡

 全国免费电话:400-610-8888  日期:2009-07-14 09:01:01 作者:花瓣雨
 付款方式:到我社付款 银行汇款  出处:北京旅游网向您推荐 点击:

(三)、世界最早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古栈道
从汉中市区向北十多公里,是褒河水库,水库下面淹没的“石门”有部分文物,被搬到了汉中市博物馆,这就是著名的“石门十三品”,国家一级文物。

石门十三品的母体,那个现在沉没水下的石门,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人工隧道。

大约在东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先民们在褒斜道南端褒河谷口七盘山下一伸入河中的高耸山嘴上,开辟了这条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用于交通的人工隧道。因明帝诏书中称其为石门,历代沿用此名至今。石门修通后,《石门铭》中这样记述其盛况:“穹窿高阁,有车辚辚。咸夷石道, 驷牲其� 。千载绝轨,百辆更新。”汉时一轨之宽为1.5米,两辆车可在石门内并行。从此,行旅不再苦于登涉,车辆不再“阻以石门”。

二千年前先民们是怎样打通这个隧道的?“积薪一炬石为坼,锤凿既加如削腐”――古人那时已经掌握了岩石的热涨冷缩特性,以火烧石使岩石膨胀,随后突然喷水(或醋),使其迅速收缩,导致碎裂,最后用锤击落。

使石门名扬四海的不在于这个世界最早,后人更感兴趣的是石门隧道内壁的34种以及石门南北山崖间总计百余种摩崖石刻。当年石门建成后,凡遇栈道通塞、修葺之事,历代过往的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在感慨之余,常就地题刻以抒怀,为我们留下了这些被后世称之为“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多晶体的文化珍品”的宝贝,代表了我国古代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即由篆而隶的转化阶段,从中可窥见篆体之遗风,汉隶之神韵和楷书之先河,可称书体演变的天然教科书。被誉为“国之瑰宝”和“书法宝库”。中华书局版《辞海》封面二字,即从其中《石门颂》所拓。

这个石门,是著名的褒斜古栈道的南出口。

漂流途中,我们的一个小组,从石门水库沿褒水继续上溯到留坝县,在公路边看到了一些古栈孔的痕迹。这些栈孔是什么年代留下来的?却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了。

栈道--这已经是个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的名词了。

然而,沿汉江漂流,栈道的遗迹不断扑入我的视野,躲也躲不开,就像一个忽而朦胧忽而清晰的幽灵,总在不断地往我的血液中注入烈酒,总是搅得我忽而心神不宁数不清自己的脉搏,忽而独坐寒秋斜对夕阳不知是怆然还是怅然……已经很久的事情了,我还是无法摆脱它,无法视而不见。

毕竟,那里埋葬着我们的祖先,埋葬着我们的过去。那里有很多与我们有关的温情脉脉的、鲜血淋淋的有趣的事情。那里的一切,不光是属于距我们并不遥远的先人的,也是属于现在的我们自己的。谁能说清我们对我们的祖先所知多少?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所知多少?

在汉江流域上游,江为横,道为纵,构成了与外界沟通、联络四方的庞大网络。这个网络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作用,可能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现代考古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文明也是十分久远的,与黄河流域并称华夏民族的摇篮。同时,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却是由黄河中下游分别向南北推进的。中原是中华民族最初文明的中心。自周朝开始,随着政治中心的西移,陕西关中一跃而为新的文明中心。植根于中原和关中的商周文化都不可阻遏地向西南传播,其传播的主渠道就是今日川、陕之间的“蜀道”。特别是周文化向南扩散,比较方便地经过秦岭之南的汉中到达蜀地,所以武王伐纣时,就有来自西南的蜀国参战。

周、秦、两汉、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相继建都关中,关中与西南的往来日渐频繁,这频繁中,“蜀道”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当年秦始皇为了巩固其“万世基业”,不仅修筑了一条封闭的长城,还做了一件好像被后人所忽略的大事--就是以蜀道北端为起点,修了一条其规模、所耗费人力财力均不亚于同样长的一段长城的“秦直道”。

秦直道--关于这条道路,我是从“夷人”那里知道准确数据的:1988年7月12日的日本报纸《朝日新闻》这样说:从秦都咸阳起,经过榆林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秦朝在这将近800公里之间建设了幅度160米的公路。而时代相传近于秦的古罗马,其公路的幅度只有5米。再者,现代的高速公路幅度也一般不超过去100米……

蜀道之南,从四川盆地始,还有一条至今未能彻底揭开其神秘面纱的“南丝绸之路”。

从现存的资料看,当年西汉张骞从西北开拓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时,得知大夏(今阿富汗一带)的蜀布、邛竹杖是从身毒(今印度)贩运而来后,即设想开辟一条从四川通身毒再通大夏的新丝绸之路。

后来, “匈奴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但张骞终于还是持汉节从西域返回长安,完成了使命。

再后来,终于回到故里的张骞后半生便忙着去实现他在西域的那个梦想,去找南边的那条丝绸之路了。

公元前122年,张骞奉旨坐镇犍为(今四川宜宾)指挥五路人马,分头向南探寻。不久,五路使者在走出1000至2000华里之后,都碰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陆续返回……这次官方的大规模探路行动,令人遗憾地无功而返。

张骞不久抱憾辞世,归葬于陕南汉中蜀道旁的故里。

张骞没有找到这条路,但南丝路在此前此后却并未断绝……大量的事实表明,这条道路的货运量相当庞大。但这条道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却始终藏在历史的迷雾里

此次我们沿汉江漂流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几条主要蜀道所涉地域,然遗迹极难寻觅。现在可知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先民们在秦巴山中开凿的较著名的古栈道有褒斜、故道、傥骆、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仓、阴平等十余条。每条道都有无数个谜。

那么,最早开通的古栈道又是那一条呢?至今还找不到答案。

据说古栈道大致以如下几种形式建成:一种为在离河床不太高的悬崖峭壁上凿出横洞,穿以横木为梁,并在相应的河底岩石或巨石上凿出竖洞,插以竖木作为横梁中一端的支撑,然后在横梁上铺上木板成道。壁孔多凿在枯水季节常水位以上八九米处,横洞深近1米,横梁的孔外长度约6米,路宽5米多,可以容纳两辆车或两乘轿车并行或迎面通过,这种方式后人称“标准式”;另一种为“斜柱式”,就是如果栈道离水面较高,不能在河床上立柱,则在路下的悬崖上凿斜孔,孔内立斜柱以支持横梁,斜柱的作用与立柱相同;还有一种“无柱式”,即在陡壁地段,难以用斜柱支撑,距河床又高又不能竖立柱的时侯,则修成仅安横梁的栈道。有的地方还将木制的横梁改为石梁,称之为“石栈”……这是几种较常见的栈道修筑形式。

修筑栈道颇为费工费时费力,而且以木结构为主的栈道耐久性较差,所以自唐朝以后,栈道逐渐被碥道所取代。如褒斜道南段,北宋时有栈道5800多间(间,指两横梁间距,约3米),元代减为2800多间,明初尚存2200多间,至清代已几乎全被“碥道”所取代。

“碥道”是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用铲凿下来的石块还在路下坡上砌成石墙,内填土石以加宽道路。为防止车马坠入道外,石墙往往高出路面,其高出路面的部分称为栏马墙。为建碥道要寻找有坡度的山崖,需绕山取途,并且要随坡上下、削崖、砌岸、铺石、填土以成碥道。所以碥道不像栈道那样平直近捷,里程要长,坡度有增加,但比栈道经久耐用、安全,且维修省工。

栈道时常会受到山地各种自然力量的侵袭,如暴雨、山洪冲坏路基,溜山滑坡堆塞道路等等。但对它最彻底最残酷的破坏,却每每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千百年来,栈道修了毁,毁了修,修了再毁,毁了再修。最著名的褒斜道最盛时其熙熙攘攘和快速、安全、舒适的情景令人叹为观止,唐人刘禹锡曾这样描述:“栈道盘虚,下临咸尔呀,层崖峭绝。柄木亘铁,因而广之,限以钩栏。狭径深泾,衔尾相接,从而拓之,方驾从容。急宣之骑,宵夜不惑。郗曲凌层,一朝坦夷。……繇使行者忘其劳,吉行者余其躯,孥行者家以安,货行者肩不病,徒行者足不茧,乘行者蹄不剜……",如今这一切当然是灰飞烟灭了。

(四)、寂寞汉中

进入汉中盆地之后,水流舒缓,很多地方呈网状水系,漂流速度明显缓慢起来。

更糟糕的是,出汉中市区以后,天天下雨。每天都湿淋淋的,对众兄弟,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好在水量暴涨,流速加快,总体漂流速度比预想的还是要快。

汉中市区、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这一块平地,从农耕文明的角度,在整个陕西省,也是仅次于关中的重要区域。关于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夸张点说,随便一刨就是文物,仅仅从中国历史可知的5000年间就有十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就不需多言。这秦岭以南的汉中,也是“历史”得不得了。

按惯例,我们“汉漂队”分为两组行进:一组水上漂,一组岸上访。

出了汉中,几十公里就是城固县,城外几公里有张骞墓。这个伟大的探险家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其后裔现在也还聚居在这一带,每年都要来墓上祭奠。

历史学家翦伯赞评价说:张骞使中国种族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还有广大的西方世界,从而开辟中国政治和经济之新时代。

再沿汉江而下几十公里就是洋县,城东十公里有另一个著名人物东汉蔡伦。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在一般认为,成功改进造纸术并使之能批量生产的是东汉蔡伦,时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西方人刚学会公元纪年不久,两千年前的事情了。

蔡伦,湖南耒阳人,改进造纸术后的第九年,被朝廷封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

现在汉江边的洋县龙亭镇,据考证后来死于宫廷斗争的蔡伦就葬在他的这个封地。

龙亭镇旁的蔡伦墓现在修葺得很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个著名旅游点。游客在此能看到造纸,不过,已经是表演性质了。

是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古老的生产工具和工艺都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了。

我们在汉中没有找到关于古法造纸更多的东西。数日后,沿着汉水下行千里之外,汉江边的一个山沟里,我们意外发现真的还有一群以古法造纸为生的人们。两千年前的手艺,现在仍几乎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手段。

在他们的“生产车间”里,看不见一件现代的高科技生产工具,有的只是一些古老的染色池、水车,以及古老的纯手工流程,这里的一切,都仿佛把人带回了蔡伦的时代。

土法造纸非常费时间,产量也不高。现今时代,这些显得很粗糙的纸,除了做祭品,也没有多少使用价值,可想而知,纸农的收入也不高。在这条沟里,一位“专职”纸农的一年净收入大约也就2000-6000元。近年来,这里的纸农已经从原来的一条沟减少到现在的十几户人家了,不知道哪一天,也许就再也看不到了……

话题回到汉中,不得不承认,汉中,在漂过的所有汉江中上游城市中,是最有“文化”最有历史的一个了,安康、十堰皆不能比。这是个多么厚重的地方啊,当地专门总结出了一本书《汉中大地上的“中国第一”》,厚厚的423页: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骨雕人头像在汉中;曹操惟一留存人间的手迹在汉中;中华第一武侯祠在汉中,诸葛亮葬在汉中;直隶县制创始于汉中;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文字发现在汉中;中国第一个专谈农业的石刻文献在汉中;“千钧一发”、“成竹在胸”等许许多多成语出自汉中……数不胜数,随随便便一个题目都够专家研究一辈子的。然而现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却基本上没有什么游客。记者李道权说这是一个寂寞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汉江流经的重要城市,1994年汉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张骞、蔡伦、刘邦、韩信、刘备、曹操、诸葛亮、张鲁等人都在汉中留下了他们建功立业和生活的踪迹,距今1万年至7000年的西乡县李家村文化遗存,也被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正式命名为“李家村文化”。汉中市还保留有大量的古文化遗存,截至于1989年,汉中市已在区内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处,让汉中人引以为豪的是汉中共拥有13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汉文化重要的落脚点,汉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在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迹。据即将出版的汉中市地方志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于汉中,为汉王。此后刘邦用韩信分兵攻楚之计,定三秦、灭西楚,建立汉朝,为此,史家称汉中是刘邦建汉的根据地和发祥地,此后方有“汉人”、“汉族”的称谓。

面对如此厚重的文化和历史资源,汉中市在旅游这块大蛋糕分得的却是极少的蛋糕末。来自汉中市旅游局的统计材料显示,2002年汉中市的旅游收入6.7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这实在太少了,还没有达到5%支柱产业的底线,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称谓还有不少的距离”,汉中市旅游局开发规划科陈炜说,“而这6.7亿的收入是包括所有旅店等相关服务业的毛收入,境外游客更是少得可怜,只有5000多人。”

对汉中市尴尬的旅游开发,郭鹏告诉记者,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现在汉中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一些比较好的旅游景点存在多部门争管的现象,争管的结果是大家都是号召性的管而不注重持续性发展,注入的资金也很少。

二是汉中市的旅游景点大多分散,无法形成集中游览的优势,一些重要的旅游景点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农村,交通难的问题一直是汉中旅游发展的瓶颈。

另外汉中财政力量的不足也限制了对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政府无钱投入,也曾想过招商,但结果却不如人意。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博物馆等部门的门前都被众多的商铺所包围。

关于汉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洋县朱�保护区,佛坪的大熊猫、金丝猴。

朱�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曾被认为已无野生,日本特别看重这鸟,皇室特别喜欢,日本高层和我国政府交涉后引起重视。1981年,中国科学家历时数年走遍华夏,终于在洋县境内重新发现该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有野外朱�种群分布的国家。目前,朱�的活动范围逐年扩大到洋县、城固、勉县、西乡、佛坪等县、区约3000平方公里的范围,数量也有几百只。1998年11月26日,江泽民主席访日期间,赠送给日本人民的一对朱�“友友”、“洋洋

[1] [2]

  订购方式

联系方式:
公司购买:欢迎您到我公司直接购买,地铁可直达。浏览我公司位置
送票上门:订购后小红马及时配送、直接支付货款即可。
网上汇款:订购后银行汇款,免手续费。

  相关线路

��河南:“旅游立省”彰显风采 海内外客流源源而来
07-14
��安阳实施“引客入安”旅游系列工程
07-14
��中国旅游促销团在德国和意大利成功举办大型旅游宣传推广活动
07-14
��新疆着力保护游客安全 复苏旅游业
07-14
��

北京市四大火车站日客流量已经连续突破50万人次

">
07-14
��

河南:郑州加大旅游航线投放力度 增加364班次

">
07-14
��

东上重组方案敲定 航空业三足鼎立格局确立

">
07-14
��

拖杆不匹配难起飞 乘客通宵滞留90人获补偿

">
07-14
��

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惊险漂流(组图)

">
07-14
��

乌鲁木齐机场因七・五事件进港旅客减少五成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