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城的改建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取大都以后,为了便于防御元军的反攻,放弃了城内北部空旷地区,向南五里处另筑新墙,去掉东西两边城墙北端的光熙门和肃清门。北面新墙仍设二门,重新命名: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此外还把东城墙的崇仁门改名为东直门,西城墙的和义门改名为西直门。永乐十七年(1419年)又将南城墙向南推移了二里,就是现在的正阳门一线。当时仍开三门,城门名依旧中为丽正门,左为文明门,右为顺承门。元大都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每遇阴雨,时有塌毁。明初,曾在土墙外壁用砖包砌,在筑南部新墙同时,又将全部城墙加固,下石上砖,墙内是土心。当时周围四十里,城垣呈东西稍长的长方形。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修建九门城楼,城门楼之外建有箭楼,两楼之间,砌墙为围,称为瓮城,四年完成。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平则门为阜成门,北面两城门依旧,九座城门名称一直保留到今天。在修建城楼的同时,连城门外面横跨护城河上的木桥,也一律改建石桥。城墙四角,都建有角楼,角楼与城门楼遥遥相望,使北京城更加威严壮观。这就是旧日所说的北京内城(参见侯仁之《北京史话》)。
大城之内,便是皇城,它的位置在元的萧墙往南稍移。城墙周围十八里,呈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只是西南缺一角。缺角的原因《天府广记》有以下一段记载:“初,燕邸因元故宫,即今之西苑,开朝门于前。元人重佛,朝门外有大慈悲寺,即今之射所,东为灰厂,中有夹道。故皇城西南一角独缺”。皇城的正门就是天安门,后门为地安门(又称厚载门,俗称后门)。左为东安门,右为西安门。
宫城在皇城里,又叫紫禁城,是皇帝宫廷所在地。古人有一种说法: “以天上三垣之一的紫微星垣是天帝所居之地”,故而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所以宫城叫紫禁城。明代紫禁城是用元大都宫城旧址向南稍移,周围又加开了护城河,一律用条石砌岸,俗称筒子河。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东门和西门仍叫东华门和西华门,北门原名玄武门,清代改为神武门。紫禁城的城门都矗立着高大的城楼,城墙的四角还建造了结构奇妙的角楼。以上是明代北京内城城垣和城门概况。
明王朝建都北京后,被驱走的蒙古骑兵,仍然不时南犯,甚至迫近北京城郊进行扰掠。嘉靖年间,滋扰尤甚,于是有加筑外郭城的决议。原计划在内城四周一律加筑外垣,但因财力不足,只将环抱南郊的城墙,修建成功,这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事。这个暂修南部城墙的主张是当时权相严嵩提出的,据《光绪顺天府志》引《日下旧闻考》:乙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四月,上又虑工费重大,成功不易,以问严嵩等,嵩等乃自诣工所视之,还言宜先筑南面,俟财力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所以南面横阔。这个外罗城就是旧日所说的外城。外城的修筑,使北京在平面上构成了特有的凸字形轮廓。这个凹形的外城,城墙周围二十八里,内外壁都是上砖下石,城墙高约六米,墙基约六米,墙上部宽为四米五。从总体看外城垣规制比内城垣要小。外城开有七座城门,南墙正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墙门为广渠门,西墙门为广宁门(后改广安门),东北和西北两城角各有一门,即东便门和西便门。
到了清朝,完全沿用了明代的北京城垣和宫廷建筑,在城市规划和城门的命名,几乎没有变革。
北京内外城垣和城门都是雄伟高大的建筑物,成为街道命名的最好标志。从明至清,几百年来,用城门或城墙(根)命名的街道名一直保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