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以后北京城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政治的动荡不安,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也基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在城制规划上也相应的起了很大变革。
过去的北京是封建帝都,它有独特的格局,城垣门楼都不能轻予增开或拆除。可是辛丑条约之后(1901年),东交民巷出现了使馆区,八国联军在正阳门东侧原水关开了一个水门(原在六国饭店对面),这是北京古城墙上开辟的第一个门。1926年又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另辟和平门,使城内外的南北新华街联成一线。1940年,北平沦陷时期,在东西两城墙阜成门和朝阳门的南边又各开一门,东边的叫启明门(日本投降后改为建国门),西边的叫长安门(后改复兴门),这两座门的开辟使东西长安街和东西郊联成一线。这几座门都是在旧城墙凿的豁口,并没有高大的城门建筑。这和原北京内外城(包括皇城)的二十座带有门楼的城门大不相同。
旧时城墙和城门,由于城市的发展,不但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且构成市内交通障碍。因此民国以后这些建筑,有的年久失修,颓废坍塌,有的因妨碍交通而进行拆除,例如:1927年宣武门、朝阳门的城楼就先后拆除了。到目前为止内外城门仅存的只有正阳门(包括箭楼)、东便门角楼和德胜门箭楼了。
北京过去有一句话:“里九外七皇城四”,就是说内城九座门,外城七座门,城四座门,这句话充分概括了北京城门之多,这也是北京名闻中外的特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