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45年就进欧亚工作的梁友才回忆,解放前大多数照相馆使用的照相机镜头主要来自德国,胶卷是美国桐达、比利时依诗曼、德国艾克发等牌子。欧亚最早的相机是笨重的大座机,相机外是风箱,照相师傅每次得拧开螺丝把头伸进风箱对焦,一手拿着皮球随时准备捏(快门),若是遇上拍大合影对不清焦距则需要其他人帮忙在前面点上蜡烛,拍摄时以烛光对焦。
与其他行业一样,进照相馆同样要经历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期,此间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从装版到手工上色、修版等技术绝活。所谓修版就是拍完照取出底片,仅用铅笔、刮刀、修相油三样东西修除照片上的瑕疵。由于工作是在底片上进行,所有的修改动作都必须凭着感觉进行。粱友才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技术水平,欧亚还在每年专门举行修版技术练兵。比如故意让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照相,照完后要求技师们把那只闭上的眼睛修得与睁开的一模一样。经过多年的严格苦练与手艺传承,在欧亚照相馆穿着便装照出正装照,或是空手照相照出手拿烟斗的样子都是小事情。20世纪90年代曾任欧亚照相馆经理的高鸣时,至今仍保存着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身穿汉衫的原照与修版后头戴礼帽、穿着正装的照片。
销声匿迹改造中失去容身之处
高鸣时告诉记者,几十年来欧亚在艰辛中创下的辉煌让它完全具备了进一步扩大经营的实力。1984年,欧亚照相馆投资170万在原址进行改扩建,总店的经营面积由原来的400平米扩大到600平米。1986年5月,欧亚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开业,它引进了一流水平的彩扩设备和放大设备,经营项目除照相、冲晒、修理相机和照相器械外,又增加了婚纱照、礼服照、儿童照和工业摄影。
然而,到了1988年,西单大街拆迁改造,欧亚作为国营老字号被要求带头迁入西单劝业场楼内经营。时任经理高鸣时说,欧亚在劝业场内的位置十分偏僻,与小吃店相邻,才搬进几天相机上便布满油腻。虽然条件简陋,但还会有顾客专门寻找欧亚冲洗照片。老顾客的支持使欧亚在历经了变迁后的暂时滑坡后,再次转向正常经营。
到了1998年2月建设西单广场时,西单劝业场被拆除,欧亚终于被迫停止经营。高鸣时回忆,欧亚结束得十分仓促,由于去向不明,空调等所有设备都在劝业场内以极低的价格拍卖了。
如今,欧亚的名号已经从北京照相业的名单上消失了,欧亚的员工则是被“遣散”到各国营照相馆。在鼓楼(地安门外大街56号)的钟爱一生影楼里,赵锡良的嫡传弟子关舂明师傅还在兢兢业业地继续从事人像摄影、制作业务。但是赵锡良告诉记者,这已不是欧亚了。即使重新以欧亚的名字开张,真正的欧亚也不会再回来了。因为老字号最经不起的是物是人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