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知道北京人为什么要用“一套一套”来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吗,原来这种说法源自门头沟。
说起门头沟,现如今去那儿游山玩水的人特别多,但保准有个地方您没注意到,哪啊?门头沟博物馆!嘿,不逛不知道,门头沟的宝贝真是不少,尤其咱北京人早年间家里起火做饭的家伙什儿,大部分都是门头沟这儿产的。这不,人家特意挑选了几件当年的代表作,放在博物馆里展览呢。咱还是闲话少叙,赶快看看去吧。
套装生产:安家滩砂盬子
有这么一句老话,叫“安家滩的砂盬子—一套一套的”,这话经常形容那些特能说会道的人。这安家滩的砂盬子是什么物件儿呢?闹了半天,就是门头沟安家滩生产的砂锅。
安家滩是门头沟的一大手工业基地。打从元朝那会儿,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用的砂锅全都是这儿产的。主要是因为这砂锅设计的特别人性化,都是套装生产,从小到大,三、五、七件套的都有。所以,“一套一套的”这话就这么诞生了。那时还特流行一句广告语:“一锅在手,煎煮烹炸,样样有。”
但同时也有一种反对的声音,说穷人家才使砂锅做饭呢,此言差矣。砂锅的材料,确实比铁锅铜锅便宜,但是门头沟人民坚持认为——不求最贵,只求最好。
要说门头沟人炒菜蒸饭,拿什么家伙什儿都能对付,唯独炖肉讲究用砂锅,家家户户都备着几口。平底的设计能增大食物跟火的接触面积,容易控制火候,拿小火咕嘟着,绝对保证了肉食的味道和营养。吃剩下了的老汤,放在锅里都不带坏的,想炖接着使。您看这锅想必使的年头够长的,都炖裂了。
只可惜,1960年以后这种砂锅炖肉就再没什么人吃过了,因为烧造砂锅的手艺失传了。谁家要是还有口砂锅,都跟宝贝似的供着了,那叫文物,您瞧这不都进博物馆了嘛。
都说时代进步了,咱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其实呢,真正会享受的还是早年间的老北京人。你瞧瞧,炖猪肉的砂锅没了,不仅如此,能健康茁壮成长的猪都没有了,全是用饲料催起来的。过去北京人吃饭,甭管几个人,都讲究七个碟子八个碗儿,荤的素的、冷得热的都有,现在呢,都改吃快餐,好不容易周末起火做顿饭,我没见过谁家两口子弄十五个菜的。您说咱这生活质量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接下来我再给您介绍一件生活用品,跟砂锅一样,也成文物了。
元代不粘锅:大铛支炉
“南方的米,北方的面”,这说的是北方人爱吃面食。拿烙饼来说吧,元代人就好这口了。门头沟人还特意发明了一种叫“铛”的厨具,专门烙饼。
饼,顾名思义,就是烤熟或者蒸熟的面食,长得又扁又圆的。那这“烙”呢,《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么解释的:“把面食放在烧热的铛上或锅上加热使熟。”
您瞧下面这个铁三足大铛的图,像不像咱现在家里用的不粘锅;您放心,肯定不含什么涂层。过去科技不发达,便利的东西少,害人的东西也少,烙出的大饼搁现在叫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
到了清末民初,老百姓吃烙饼的习惯没变,烙饼的家伙什儿却变模样了。您要是位老北京,看了这个支炉准眼熟,但要是如今的年轻一族,恐怕连名儿都叫不出来。这支炉,是烙饼用的。把这往火炉子上一架,擀好的面饼往上一放,两面一烙就熟了。这饼烙出来,外酥里嫩还有嚼头。想当年,门头沟人就是用这样的烙饼裹着炖肉吃的。
故事讲到这儿,您后悔自己没早生几百年,落户门头沟了吧。不过话说回来了,人不能光为吃活着。现在不是有人说老北京人都是纨绔子弟,就会吃喝玩乐吗?今儿个我得替北京人说说话了,玩也能玩出水平、玩出科学来。在咱们的节目里,给您介绍过不少值钱的瓷器,几百万几千万,动辄上亿的,但是您见过试验失败的残次品吗?我这就让您看看。
聪明反被聪明误:叠烧、套烧
名贵的瓷器咱们见的不少了,但您见过这种造型的吗?这是门头沟博物馆特意收藏的,不是瓷器的新款式,而是一件残次品。
虽然是件残次品,但是人家也有名有姓,它叫白釉钵,门头沟龙泉务窑烧造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辽代人的作品,把它摆在这儿就是想当个反面教材,这话怎么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