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人们烧造瓷器的时候都是“裸烧”,说白了就是用火直接烘烤瓷器,但这样很容易把瓷器烧成黑的,烤糊了。所以二百多年之后,辽代人发明了“装烧”,就是把要烧造的瓷器放在一个匣钵里!这样就能与火隔绝了。每件瓷器都有自己的匣钵,跟住单间似的,然后再统一放在窑炉里一块儿烧造。
但问题出现了:这匣钵可是一次性的,烧完这炉就不能用了。您说要是这么烧造瓷器,这成本得多大啊!有人这奇思妙想就来了:要是这一个匣钵里放上一摞,这不就能节约点成本了吗?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叠烧”。 但毕竟当时人们的经验不足,所以经常是把这摞在一块堆儿烧的瓷器给烧成这样,都成一坨了。您别看烧成这样儿,有的人觉得这成本还能降低呢,就把碗足周围和匣钵之间仅有的这点空间彻底给塞满了,这就成了“套烧”。但是这手艺还是没练到家,旁边的装饰物和这个小瓷碟儿,又粘到一块堆儿去了。
咱回过头来想想,其实这才是又费工夫又费料呢,聪明反被聪明误啊,想法挺好的,但是他们缺少的是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咱可想而知,一件精品瓷器的横空出世,背后有多少无名英雄就这样倒下了。
样式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中国五分之一的世界遗产都是样式雷家族设计的。乾隆皇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说“样式设计的不好,唯样式雷是问”,但这话只说了一‘半,乾隆爷的下半句是:“琉璃烧造的不好,唯琉璃赵是问。”这琉璃赵又是谁呢?甭问,今儿个咱念叨的是门头沟发展史,琉璃赵肯定是门头沟人呐。哎!您还真说错了,这琉璃赵是个山西老西儿。
行业垄断:琉璃赵
琉璃赵,就是门头沟琉璃渠烧琉璃的一户姓赵的人家。
从元代开始,门头沟琉璃渠就做起了烧造琉璃的买卖。想当年这儿一下开了四家琉璃局.为宫廷烧造琉璃。不过,当琉璃赵他们一家子来到这儿以后,琉璃渠的命运改变了。
这里边的说法很多,今天咱就跟您说一种不为人所知的。
话说1267年,琉璃赵的第十七代传人从山西来北京找工作,正赶上要建元大都城,他就在琉璃厂的琉璃局当起了小工学烧琉璃,这么一千就是四百多年,祖祖辈辈始终没有什么太大的起色。然而就是后来清朝乾隆爷的一道旨令,他们家才有了转机。
乾隆爷非常喜欢琉璃,要大规模扩建北京的琉璃局,当时出于对北京空气质量的考虑,把城里的琉璃局一水儿全搬到了现在门头沟的琉璃渠。就在那时候,琉璃赵的第二十六代传人赵邦庆决定在门头沟的琉璃局从头学起。俗话说,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为了打消师傅的戒心,舣邦庆装起了哑巴。等到他真学会了一手儿独门秘诀之后,自己单干了。说来也巧,他的第一批订单就是香山无梁殿的琉璃构件,这一处女作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沣意,琉璃赵的名声由此开始打响了。
再下边的订单就足内务府商接跟他订了,这么一来,琉璃赵承包了皇家建筑里用的所有琉璃构件,打那开始他们家就成“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的世袭产业了。乾隆爷还给他找了个搭档,样式雷。雷家设计式样,赵家烧造琉璃,这就叫“强强联手”。当年的三山五园、故宫、颐和园等等,都是他们的杰作,颇有点行业垄断的味道,琉璃赵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种产业的品牌。
求生存求发展:东胡林人
前些日子,我们做过一期发现石景山干尸的节目,反响特别好,很多热心观众都给我们打电话,追问这个人到底是谁,不过至今还是没有答案。我发现大家都特别关心这个人的身份。不过对于考古学者来说,发掘出干尸、骨架什么的是非常平常的事儿,更不算是文物。但是事无绝对,在门头沟发现的这三具尸骨却成了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这三位还见证了人类的进化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