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上层饮食文化当中,不但包含了中外闻名的宫廷菜如满汉全席等,而且还包含了一批精美的由私家烹调出名的官府菜。过去北京官府多,府中讲求美食,并各有拿手好菜,总体特点是清淡、精致、用料讲究。清末民初,在社会变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一种博采众多地方风味菜系之长的综合菜系——官府菜,其门派众多,如段家菜、任家菜、王家菜等,但最终得以发展并流传至今的却是谭家菜。旧京人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谭家菜。老北京曾有“戏界无腔不学谭即京剧伶界大王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指谭家菜”之说,将谭家菜和当时京剧界领袖、泰斗谭鑫培并称,其地位之高可以想象。甚至有人还发出“其味之鲜美可口,虽南面王不易”之叹,更显其鲜美之难以抗拒。
谭家菜系清末民初官僚谭宗浚父子所创,历时已近百年。谭宗浚是广东南海人,同治年间人京师翰林院为官。谭宗浚仕途坎坷,虽曾高中榜眼,但为上司所嫌恶,始终难获升迁,最终因拒绝外放为官,辞官回乡,病死归途。他一生酷爱美食,为满足口腹之欲,不惜重资礼聘京师各派名厨主理家宴,有时还亲自下厨料理几个小菜,供宾客一快朵颐。久而久之,谭家不断吸收各派之长,成功地将南方菜和北方菜结合起来,独创一派,形成了名噪京华的谭家菜。谭宗浚之子谭璩青,对美食的爱好比其父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道中落时甚至有卖房举宴之豪举。据谭家菜传人彭长海先生回忆,谭氏父子对饮食文化之研究,几近痴迷;每放外任,辄搜寻当地名菜;每闻名厨,辄重金礼聘之。谭球青的三姨太赵荔凤又独具天赋,亲自掌灶.好学敏求,吸纳百家,成为谭家菜的集大成者。 谭家菜以广东风味为主,共有菜谱余种,其中海味菜最为著名,其代表性的菜有清汤燕窝、黄焖鱼翅、蚝油鲍鱼、柴把鸭子、两色大虾、扒大乌参、银耳素烩等余种。谭家菜的主要特点是,选料精,下料狠,火候足,口味纯。 "
选料精”是我国饮食文化之传统,原本无奇,但谭家菜则属精中之精,挑选原料近乎苛刻。当年谭氏父子、赵荔凤主灶,往往亲自提篮采买。譬如鱼翅,品种就有十几种之多:美国黄肉翅、菲律宾的吕宋黄、国产的群翅,还有勾尾翅、青翅、荷包翅、杂翅等等,而谭家菜仅取其中高档的吕宋黄、黄肉翅,最差也不得低于群翅。像买熊掌,必须挑熊的左前掌,据说熊经常用舌头舔的就是左前掌,因此格外肥美。鱼翅、燕窝等也各有标准,一样都不含糊,否则谭家就认为做出的菜会大打折扣。
" 下料狠”,就是指吊汤时舍得下料。谭家菜尤讲究以汤提鲜,其汤因吊法之不同,又分为清汤、头汤、毛汤、白汤,在不同的菜肴中各司其职。吊汤之料,不惜工本。如做“黄焖鱼翅”,必须用整鸡、整鸭、干贝、火腿熬出的浓汤。“黄焖鱼翅”上席,侍者必先上茶,请食客漱口,以免错过了醇美的口感。
"火候足”,是指强调烹制工艺,决不敷衍了事。谭家菜以烹制海味见长,一道“黄焖鱼翅”,谭家菜发制鱼翅不用火 碱,全凭冷、热水浸泡发透,再用清水反复漂清,这样既不失 去鱼翅的营养,做出来的菜又毫无腥味,这一过程,竟需三天“时间。若只算在火上烧的时问,也需六七个小时之久,足见用功之深。
"口味纯”,则体现了谭家菜既有融会南北的胸怀,又有自成一派的气魄。谭家菜主人由南至北为官,由北归南为民,父子两代皆有此经历,其口味自然集南北之大成:北咸南甜,相得益彰,中庸平和,无人不宜。融会南北的同时,谭家菜却又自守其道:原汁原味,天然本色,最是美馔佳境。在这一美学思想的指导下,烹调中,花椒大料,一概免之。用谭氏传人王炳和的话来说:“您是想吃花椒大料的味儿,还是吃燕窝鱼翅的味儿吃谭家菜的人,是来吃燕窝鱼翅的味儿来了,谭家菜的本事,就是得把燕窝鱼翅的味儿做出来。
|